中新网承德8月17日电(记者 张舰元)16日,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河北行采访团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参观并采访塞罕坝机械林场有关情况。
俯瞰塞罕坝林场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跟随“京津冀绿色发展看河北”媒体团来到塞罕坝,记者惊叹于如此浩瀚的绿色生态奇迹。眼前一望无垠的林海,浩瀚连绵,走进森林之中,一颗颗树木,苍劲挺拔,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透进来,着实令人心醉。
林场白桦坪一角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很难想象如此迷人的茫茫森林,是三代塞罕坝人不懈坚守的辉煌成就。
三代献身林海,精神薪火相传
通过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记者了解到,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直至清末时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展览馆展示树木砍伐断根模型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
19世纪六十年代,林业部为塞罕坝林场配备一支从书记到职工总共369人的高规格、精干的创业队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展览馆播放纪录片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经过55年历程,三代塞罕坝人克服环境的恶劣偏远与内心的孤独寂寞,接力传承,不忘初心,植绿荒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 的人间奇迹。
加强火灾防控,巩固建设成果
防火工作关乎林场存亡,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始终把“不发生森林火灾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一整套日臻成熟的立体化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以防发生火灾,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展览馆对资源管护的介绍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林场防火工作始终坚持场长负责制,同时每一级防火组织,每一名防火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明细的分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其中望海楼就是为了森林安全而设置的防火哨所。
塞罕坝林场有9座望海楼,今天媒体行记者团去采访了一对坚守了11年望海楼的老两口刘军与齐淑艳,这夫妻俩的工作就是登高、瞭望、记录、汇报,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瞭望96次,一年28000多次,就这样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却神圣的工作,毫无怨言。
刘军、齐淑艳夫妻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随后,媒体团到访了北曼甸林场四道沟营林区职工宿舍,参观了一线管护森林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了解林区管护人员对全场火灾扑救、应急通讯的安全保障情况。
从管护工作人员宿舍窗户看林场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 摄
55年来,就是因为他们无私的奉献与守望,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培育绿色产业,推进永续发展
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牢固树立现代林业经营理念,立足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多措并举,科学施策,实现了“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
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塞罕坝林场一角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近几年,林场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累计筹集资金1.7亿元,完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金莲映日园、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程,完成了塞罕城游客文化中心广场、核心区旅游环路、塞罕坝展览馆的建设,使景区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和软硬件建设明显增强。
七星湖湿地公园 中新网记者 张舰元摄
如今,塞罕坝林场承载了几辈人的心血与付出,它不仅仅为人类营造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更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塞罕坝的建设者们,他们忠于使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都是新一代塞罕坝人乃至整个美丽中国发展建设继承者应该传承的精神。(完)
相关链接:
书写塞罕坝绿色奇迹 凝聚生态文明共识
醉美塞罕坝:不采伐 深呼吸也是一种资源
好一个大“林子”——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55年发展历程速写
塞罕坝的功与名:从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