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互联网+保险”的B2C定制消费时代,各种打着创新旗号的奇葩保险产品曾出不穷。从众安保险2014年推出的“37℃高温险”到2017年的“甜橙高温补贴险”,这种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保险产品迅速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最终被玩成了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一场“对赌”游戏。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提供风险保障永远是保险产品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保险公司在如此炎热的盛夏推出“高温险”,既扩大了业务范围又满足了客户需求,看似温馨聪慧的经营手段,却往往忽略了产品服务的本质和灵魂。
首先,投保人并未存在明显可保利益。由于保险利益原则要求可保利益必须是有经济价值的利益,投保人因高温天气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失去的利益是因人而异,难以用货币准确衡量的。而且该保险以设定的理赔温度高低作为理赔条件,就算投保人并未因为高温而产生身体或财产方面的损失,同样会获得高温津贴,从某种意义上这严重违背了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对保险公司而言,不同承保城市对高温的界定存在明显差异,如若自动投保和理赔环节审核不严格,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异地投保的投机行为。
其次,高温险的定价机制华而不实。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早已根据历史的气象数据精算过某个城市出现理赔温度的天数,保本天数会在免赔天数上加2天,赔付比例一般不会太高。比如,2014年重庆的免赔天数高达28天,保本天数占了承保时间的一半,最后的大数据统计显示“众安保险37℃高温险”的赔付率几乎为零。对投保人而言,3-100元的保费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来说确实很低,而且最高可获保障金额与投入保费之间的“利润-成本比”可高达10-12倍,因此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助力之下,表面上靠天吃饭的低价高温险引得无数消费者前赴后继,成了个人的小概率事件和保险公司的大概率事件之间一场“小赌怡情”的游戏。
再次,保险保障力度十分有限。参照各主要城市现有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每天3-5元的高温津贴还不够买一盒冰淇淋或一个西瓜。就算个人连续投保十份该保险,每天也最多获得50元的高温津贴,与其宣称的“针对个人高温生活成本补贴”相去甚远,导致多数投保人抱着无所谓的尝试心态投保。保障功能的弱化使得该产品不仅难以消除赌博的可能性,而且“购买页面理赔温度与实际生成的保单页面理赔温度不一致”等骗人的把戏多了, 往往会颠覆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知,影响保险行业长期塑造的“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的形象。
最后,企业借机炒作和宣传的意味明显。近年来,高温险采取了“众安保险+苏宁电器”和“众安保险+翼支付”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博取人们眼球,追求广告效应。以甜橙高温补贴险为例,翼支付针对老用户推出了免费领取3元代金券的活动,可以实付0元购买该保险。如果一周内天气最高温度超过投保的理赔温度,就可以获得5-35元赔偿,即使不超过该用户也不会有任何损失,但这种“免费的午餐”恰恰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一旦获赔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此外,高温险还结合微信互动特点,在微信平台上开发了“送微信好友”和“朋友圈”抢高温险的功能,商家趁机炒作宣传的目的显而易见。实际上,相比每年巨额的广告费用而言,与互联网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高温险可谓是吸引现代年轻消费群体的一种非常高明的营销策略。
由此可见,目前推出的高温险产品只是互联网保险在个人气象指数保险方面的一种探索,在简化保险条款和快速理赔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在高温范围、定价机制和赔付水平等方面还缺乏一定标准,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保险的本源。因此,为了全面涵盖由高温引起的风险保障,未来保险公司必须根据中国保监会颁发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保监发〔2016〕115号)进行整改,充分明确目标客户群体和保障层次,可以实行跨品种组合,考虑在旅游险、健康险、农业险等其他领域以附加险的模式推出高温险,或者研发更科学的高温气象指数保险。同时,利用资本市场建立有效地风险对冲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保险应对高温天气的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功能。(中新经纬APP)
相关链接:
6成基层打工者无高温津贴 期待立法加大劳动保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