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个主要经济指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2017年7月主要指标增长情况和上半年基本持平,而且明显好于上年同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至7月份的增速同比增长6.8%,比上年同期大幅加快0.8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增长6.4%,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至7月份同比增长10.4%,和上半年持平。7月份当月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1至7月份同比增长8.3%,比上半年略微放缓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进出口方面,出口和进口总额,7月份继续呈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且明显好于上年同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闫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7月份各大经济数据的表现来看,我国今年的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态势。
国际环境日益改善国内环境持续优化
闫敏认为,从今年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向好的态势比较明显,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显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逐渐增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第三产业的占比已经超过50%,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明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是需求拉动强劲。今年需求侧表现出内外需共同拉动的特点。前几年都是内需拉动更强劲,像去年外需的贡献为负。但是从今年来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之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更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从负拉动转变为正拉动,今年上半年对GDP的贡献率大概是3.9%。
第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除旧的生产体制机制,包括生产领域原有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落后因素。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煤炭、钢铁的去产能工作、企业降成本、经济领域去杠杆、房地产去库存等各方面情况都有良好改善,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内生动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除了主要经济指标表现稳定,闫敏还认为,今年以来四大宏观目标得到良好实现。一是物价平稳,CPI涨幅为1.4%左右,既没有通胀,也没有通缩。二是市场活跃程度较高,1至7月份PPI指数为6.4%,说明我国生产活跃程度在不断提升。三是就业形势较好,从今年的就业数据上可以看出,城镇新增就业、农民工就业等就业情况都在持续向好。四是国际收支表现较好,今年年初以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同时保持了相对合理的贸易顺差,包括国际收支水平、外汇储备等,占GDP的比重都在合理范围之内。
那么,我国经济呈现出的这种稳中有进发展趋势的原因何在?闫敏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是全球经济环境改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环境总体有所改善,包括主要经济体美、日、欧等经济发展都较为平稳。二是国内经济环境持续优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效果在不断显现。上半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三去一降一补”等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过半。
下半年趋势较稳促增长因素较多
对于刚刚公布的数据中有部分数据出现的小幅回落,闫敏认为,7月份部分指标较上半年稳中有落不会阻碍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态势,也并不会影响这种发展形势。因为经济指标月度之间的波动非常普遍,例如工业生产,上个月为7.6%,这个月回落到6.4%,虽然有回落,但总体上仍然处于6.0%左右的平稳增长区间。
闫敏对下半年经济形势非常乐观。她认为,从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我国经济仍将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增长因素:一是投资需求方面,“十三五”规划的很多项目已经进入投资阶段,再加上一些新的投资增长点,将带动相关投资。从现有情况可以看出,全社会的预期在不断改善,社会投资信心在不断增强。所以,下半年的投资还将较为平稳。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领域,上半年的调控,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同时,对后期的销售和投资可能也形成一定压力。
二是消费方面,目前我国全社会消费趋势较为稳定,而且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例如网络消费、共享单车等新消费模式,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健康消费领域发展比较好,此外,传统消费领域表现稳定。
三是外贸进出口方面,目前来看还比较平稳,整体需求在改善。但是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启动“301调查”,此事件可能会对中国下半年的贸易产生影响。
不过闫敏表示,调查能否能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还无法预测,再加上中美的贸易份额在我国全球贸易份额中的占比也在逐步缩小,即使对中国贸易有一定影响,但至少在下半年冲击不会很大。
相关链接:
认清大数据四大误区:大数据终将消除经济自由是最大谬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