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三个6.7%到今年连续两个季度的6.9%,在中国经济迈上一个“小台阶”的同时,海外出现发展重走老路的质疑声。(8月20日中国新闻网)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环顾中国经济一直以来的良好表现,不仅仅有结构调整中的“进”,更重要的是在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上和新动能的转换中有更大的“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网络消费同比增长33.4%,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1.56万户……中国经济半年报中披露的一组组亮眼数据积聚在一起,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中国经济正在迸发出增长新动能。
首先,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迫切要求中国经济聚力转型升级,加快结构优化。数据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从中不难看出,消费和服务业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和主引擎作用。诚如专家所说,随着居民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正在向富裕型、发展型消费转变,消费升级正持续发酵。从横向来看,越来越多商品品类加入消费升级大军;从纵向来看,除一线城市,许多三四线城市包括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也非常明显。可以想见,消费升级仍会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其次,新产业新模式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同时,网络约车、在线教育、医疗等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以分享经济为例,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实现市场交易额达3.4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3%,参与分享人数达6亿,提供服务者人数约6000万。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持久动力。在经济增速稳中向好的同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并没有放缓。今年上半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扩大3.2个百分点;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2元,同比减少0.04元;短板领域得到加强,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投资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据悉,中国全年预期可为企业减负超1万亿元。不久前经合组织(OECD)一份名为《G20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技术性评估报告》指出,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生产率增长、高水平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最后,企业营商环境改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今年以来,作为本届政府的“先手棋”,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有效优化市场环境。伴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让市场营商环境大大优化。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称,中国竞争力排名从上年的第25位跃升至第18位,首次进入前20位。此种语境下,给市场让位,为企业松绑,让群众舒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诚如德国《世界报》报道称:“多年来,国际上一直有人唱衰中国经济。现在,中国再次公布好得惊人的数据。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开足马力。中国以此戳穿了多年来唱衰中国经济的全部谎言。尽管近年来,经济已不再像10年前一样保持10%或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中国经济仍在不断前进。”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保持稳定,经济再平衡不断推进将增强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回望过往,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的新的格局,展望未来,只要保持战略定力,谋划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的中国经济,定能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