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教小朋友们做甜点。 许贺华 摄
灰白的头发、高挺的鼻子、厚重的眼镜……近日,杭州石桥街道的小候鸟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英语老师——74岁的美国人David Wilson。近20年里,他坚持每年至少到杭州一次来教授英语,而其太太Ann的来杭支教历史,也有27年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20多年里,Wilson夫妇从没有收取过任何经济报酬,所有开支均是自费。“有些机构会给我们开出工资,让我们去教英语。我们都拒绝了,我们想帮助真正有困难,又想学英语的人。”
夫妇两人与中国、杭州的缘分,要从1988年说起。
当年,从小就对中国感兴趣的Ann作为游客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便感受到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两年后,曾在美国担任数学老师工作的Ann看到了一则关于“去中国教英语”的活动广告,便立即决定参加。
David与杭州市石桥街道小候鸟班学生合影。 许贺华 摄
1991年夏天,Ann与杭州一家职业学校取得联系,并来杭教书,开始了长达27年的公益英语教学工作。
在杭州期间,尽管Ann常常把自己在中国支教的故事讲给丈夫听,可David却因工作一直没有机会来中国。直到5年后,他因为要参加一场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性会议,才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明白,以前Ann告诉我的中国故事。”David说。
回忆起初次来到中国的经历,David依然记忆犹新——一个工作日下午,他和另外两名参会者去了一家冰淇淋店,刚买完单便有20多位中国人围着他了。
“他们都想和我聊天,想提高英语口语,也问了很多不同的问题。”David回忆。
当类似的经历在几天后再次发生,David便决定和Ann一起来中国教英语。
Wilson夫妇赶上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迎来的“英语热”。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英语的实际意义。而英语也作为一门必考的科目,进入了中国各学校的考场。
2003年,夫妇俩创立了公益组织——“Volunteer for China”,该组织的支教队伍也不断扩大。今年其便有360余名外籍志愿者前往山西省进行支教活动。
而在与中国结缘的二十多年里,Wilson夫妇依旧在每年暑假来到杭州,为当地居民带来异国的语言和文化。
记者采访当天,David的一天都被课程排满。除了上午和晚上在长期授课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内教授英语口语之外,下午其还在小候鸟班义务教学。
在David的课堂上,记者看到,他不仅教小候鸟们英语课和科学课这样的理论课,还会组织一些手工活动,比如教小朋友用草莓酱、花生酱、土司等材料做最传统的三明治,很受孩子们喜欢。
“我教的学生来自杭州各地,有人要骑40分钟的自行车赶来,还有人要从周边区县坐公交车赶来。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他们需要我,我就应该来帮他们。”David说。
说起杭州这座城市,David告诉记者:“我每年都来,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朋友也问我为什么要那么辛苦,我说,不,我是‘回家’。这里有我的朋友。我每年都会和我的学生在杭州聚会,一起聊家庭聊杭州,很开心。”Ann笑着说。
除了他们的工作,Wilson夫妇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变化令他们印象深刻。回顾这20多年,Ann感叹:“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从杭州到北京,坐火车要坐28个小时,现在只要6个小时。杭州也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我很享受这座城市。”(完)
相关链接:
男子离婚后不履行抚养义务 海口法院强制扣划其近20万元公积金
大连一公积金办事处因“拒不履行协助义务”被处罚30万元
电推剪里的暖色人生:浙江德清志愿者义务理发3年
涉事食品企业辟谣是法定义务
山东章丘85岁老人无私奉献 义务打扫村子30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