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8月27日电 (记者王祖敏)8月27日,开启“全民模式”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盛大开幕。
本届全运会增设群体项目,取消奖牌榜,这看似寻常的一增一减,却是全运会在跋涉半个多世纪后的艰难转身。
1958年后,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和几大国际单项组织,因此1959年开始的全国运动会,既是体育界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也是随后20多年中国人关注和了解体育的最重要窗口,甚至承载了那个时代不少人的体育情怀。
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之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际,但因综合国力不足,那时的竞技体育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随后的全运会也与奥运密切接轨,成为孕育“金牌大国”的摇篮。
但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也带来利益驱动下的副产品,全运赛场的“唯金牌论”应运而生。兴奋剂丑闻、裁判黑哨、打架斗殴、一些本不适合参赛的老将“被复出”等负面新闻逐渐跃居新世纪后全运会的头条。
屡被诟病的“全运怪状”引起了中国体坛各界的重视和反思。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首提“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大全运概念”。遗憾的是,彼时的“全民全运”不仅有名无实,更因赛场内外诸多“黑幕”,令外界对全运会的质疑达到高峰。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再次提出了“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主题口号,并出台了节俭办全运、增加大球项目奖牌数、严肃赛风赛纪等多项措施,但依然无法改变全运会“关注度下降、负面新闻上升”的尴尬局面。
直到四年后的天津全运会——
“全民全运”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接纳了近万名草根选手参赛的体育狂欢;扭转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和价值观,也不再只是居高临下的振臂一呼,而是“取消奖牌榜”这一“釜底抽薪”的铁腕决策;打破区域界限、整合优势资源更不再是一份奢望,而是鼓励跨单位组队、支持军队和地方联合培养选手、邀请华人华侨参赛的实际措施……
时至今日,全运会也许仍有诸多未尽人意之处,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人为改进这一延续58年的“品牌”所付出的努力与诚意。
事实上,无论是在前20年蕴含了中国人的体育热情,还是在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全运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如今,中国已经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央,体育逐渐回归强身健体的“本位”;多媒体、全方位的信息时代,也带来了观众视觉的多元化;竞技赛场不再是金牌一叶障目,精彩赛事和感人故事,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这一时期的全运会自然也需重新定位,只有做出顺应民意的改变才能真正赢回民心。
体育毕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竞技体育的强大与否,也是衡量一个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全民全运”的天津全运会并非淡化将于8月28日全面展开的竞技赛事——云集中国体坛现阶段最强阵容的明星、老将、新秀将齐聚天津,在不同赛场展示中国风采、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引领全民健身热潮,诠释竞技体育的精彩和悬念——“全民”在左,“金牌”在右,全运会将因其在天津的华丽转身而载入中国体育史册!(完)
相关链接:
全运会四大看点:群众项目入赛场 金牌榜退出舞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