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视点】经济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有着明显的联动效应。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为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动能的成长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的就业容量比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需要安置的职工数量更大——
今年7月份,我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继续低于5%,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低于上年同期。这组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专家指出,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为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不过,由于就业总量依然庞大,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因而仍要把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动能创造新岗位
今年前7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万人,就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2012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就业人员总量保持了平稳增长,分别达到76704万人、76977万人、77253万人、77451万人和77603万人,年均增长225万人。
“我国就业形势的稳中向好,是在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经济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有着明显的联动效应。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对于稳定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速换挡、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然庞大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2012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吸纳非农就业172万人,比2009年至2011年多吸纳30万人。
毛盛勇分析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行业过剩产能逐步化解,新动能不断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在制造业领域,新兴制造业在加快成长;在服务业领域,新兴的服务业在不断成长。新动能的成长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的就业容量比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需要安置的职工数量更大。
同时,服务业也发挥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加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弹性就业有所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为各种形式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毛盛勇表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许多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长处,释放自己的智慧,也能在创业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取得成功,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促进创业浪潮的兴起,有利于更好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构矛盾待破解
不少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调速换挡阶段,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去产能的实施以及“僵尸企业”加速出清,未来的就业仍将面临不小压力。
冯俏彬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一些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或压缩产能规模后,必然会导致一批劳动力下岗或失业。这部分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不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这将给后续的就业安置带来不小压力。
“另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则是大学毕业生。”冯俏彬说,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接近800万人,增量与增幅均超往年。这些大学生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对自身的未来期待比较高。但是,这个群体与社会接触又往往比较少,职业技能仍然需要锤炼,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徐洪才也认为,在我国推进去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的过程中,大量职工需要安置和再就业。对这些职工的知识结构和岗位技能实行新一轮培训既需要花费不小的成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有些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也需要过程。这些因素都将给安置工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短板,很多企事业单位舍不得花钱开展在岗培训。此外,我国在一些高精尖领域的人才较为缺乏,“大路货”的人才供给又比较多,就业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匹配问题突出,也将成为一大掣肘。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经济增速却处于换挡过程中,特别是外需不振、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枝煌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另一个角度看,去产能的持续推进,客观上造成了就业载体减少;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在未来也将进一步挤压对一般技能岗位的用工需求。总体来看,我国就业总量依然庞大,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就业问题仍然突出。
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很多传统工业企业将“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常见的手段有降薪、缓发工资、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推迟入职。这种“隐形失业”不如“下岗潮”来得扎眼,但它无形中侵蚀着员工的福利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继续推进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我国仍要把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业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和谐改善的优先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冯俏彬建议,当前我国第二产业迎来收缩调整,第三产业部门则仍将继续保持扩张。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会诞生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不要把目光完全盯在第二产业部门上,要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以此促进就业持续扩大。
“要特别重视鼓励新经济发展,以解决我国就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冯俏彬说,新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最具有优势、发展基础最好和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就集中在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因此,必须牢牢抓住新经济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顺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杨枝煌建议,要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本领和素质,帮助更多劳动力占领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工作岗位。任何时代都需要鞋帽服装,但关键是如何使鞋帽服装的质量和样式更加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不仅要求企业创新,也给一线工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一线工人更加自觉地参与创新进程,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才能更好地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当前,要想方设法扩大就业领域,对内要打造新的增长极和支撑体系,通过实施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提升就业支撑能力;对外要布局双多边合作、区域合作、诸边合作、国际战略整体对接合作,推动我国工人走出去生产、营销、研发、创业。
徐洪才建议,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培育新市场主体的成长,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引导地方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就业分工体系;政府在积极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帮助更多劳动力提升劳动技能。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勇敢地投身于创业大潮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林火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