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多处漏雨
被称作“古建筑第一瑰宝” 曾被评为局部危房 大修方案已提交供专家评审
昨天,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于8月27日上午参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时发现,殿内有10余处漏雨点,担心会对这一唐代木结构古建筑造成损害。负责佛光寺维护的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郑先和告诉北青报记者,研究所已经了解到了相关情况,目前已经在东大殿屋顶遮盖了塑料布,东大殿的大修方案此前已经上报,目前正处于专家评议阶段。北青报记者发现,在2010年当地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的勘察研究发现,天花板上的多处木构件已遭腐朽,并认为东大殿已“构成局部危房”。
“古建第一瑰宝”内多处漏雨
对于很多古建筑爱好者来说,位于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处“圣地”。80年前的1937年6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到山西考察时,认为佛光寺东大殿是他多年考察所发现的唯一一处唐代木结构建筑,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结构建筑”的断言。梁思成将佛光寺东大殿称之为“国内古建筑第一瑰宝,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此后,专家们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结构古建筑,距今已有1160年的历史。1961年,山西佛光寺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日,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前往佛光寺东大殿“朝圣”,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当地从26日开始下雨,27日上午他抵达佛光寺东大殿时,雨已经下了一天。“我进到东大殿里面,就发现有雨滴到我身上。我当时很奇怪,心想难道东大殿漏雨了。后来我数了数,从屋檐到大殿里,共找出10来个漏雨的点,因为殿内后厅不对外开放,看不到情况,也许漏雨的地方还会更多。”
唐大华给北青报记者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中有工作人员正用塑料布遮住一座大殿内的多尊罗汉塑像。唐大华表示,这是东大殿内的工作人员在用塑料布避免塑像被滴落的雨水淋到。
唐大华表示,对于木结构的古建筑来说,漏雨可能导致木构件腐烂,一旦木构件无法承担房顶的压力,整个建筑都可能倒塌。“面对中国仅存的几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的佛光寺东大殿在漏雨,我感到很着急。”
东大殿经勘察定为局部危房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数年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及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曾受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在佛光寺东大殿主管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合作下,对佛光寺东大殿文物建筑本体的结构现状及残损状况编制了勘察报告。
北青报记者从这份发布于2010年的勘察报告中发现,当时佛光寺东大殿的部分木构件便已遭遇严重的腐朽问题。报告中称“基本上各种构件都存在腐朽的问题”,并表示腐朽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在暴露在室外的房檐及较易受潮湿的天花板上方的一些木构件内部。
报告认为,佛光寺东大殿“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大修方案已提交供专家评审
昨天下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郑先和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已经了解到了佛光寺东大殿漏雨的情况,相关的专家从27日开始就前往佛光寺东大殿调查,“目前短期的处理办法是用塑料布遮盖大殿的屋顶,避免雨水渗进屋顶内部”。
郑先和表示,东大殿漏雨是由于大殿年久失修,加上近期降雨时间较长导致的,“从解放后到现在,东大殿始终没有大修过,包括漏雨在内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进行一次大修才能彻底解决”。
在唐大华看来,大修也是解决漏雨问题最主要的一种方案。“同在佛光寺的文殊殿,之前进行过大修,我27日上午去考察的时候就没有发现漏雨的情况。”据了解,文殊殿也是佛光寺内的古建筑之一,但建成年代晚于东大殿,部分专家认为其建于金代。
郑先和介绍,文殊殿是于本世纪初进行大修的,他表示,之所以先对文殊殿进行大修的主要原因是:“东大殿太珍贵了,对于如何大修,专家们意见很难统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也在前述勘察报告中指出,“东大殿内所有的建筑构件,甚至它们的空间位置都非常重要。故修缮工程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以对建筑本体干扰最小的方式,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条件下,决不可轻易更换构件或拆卸重装”。
郑先和告诉北青报记者,研究所在2015年将佛光寺东大殿的大修方案上报给了上级部门,目前该方案正处于专家评审阶段。(文/本报记者屈畅)
相关链接:
能源重地山西“降煤增气” 打造煤层气产业千亿产值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