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勤余
七夕已至。不过,节日的气氛不在大街上,全在朋友圈与微博里。段子与鸡汤齐飞,好不热闹。然而,这场网络狂欢背后,仍是一地鸡毛。因为这证明,很多人是与手机一起度过佳节。
“单身狗”们面对惨淡现实的态度,却是无比坦然的。原因无他,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数据显示,国内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2013年的14.6%。“空巢青年”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匪夷所思的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拥有更丰富和便捷的社交方式,越来越庞大的朋友圈。但是,“剩男剩女”们却在抱怨圈子小、交友难。
自相矛盾?其实不难理解。朋友圈不是“朋友圈”的说法早已为人所熟知。各种虚拟的社交工具越来越发达,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朋友圈里的“人设”覆盖了用户的真实性格。如此一来,现状可能是:网络中的所谓朋友都是不可信的,至少是不可交心的。
网络交友既不可靠,遑论需要知根知底的爱情了。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婚恋市场空前繁荣,2016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市场营收为34.4亿元,预计到2018年网络婚恋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总营收超40亿。尽管如此,又有几人能相信网络上多金帅气的男人呢?毕竟,线上的关系终会走到线下。微信聊天中的“抱抱”,替代不了真实的拥抱。再多的“多喝热水”,也比不上真给爱人倒上一杯热水。
但是,“交友难”的锅就该让互联网背么?事实是,发达的网络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友方式。它可能给我们带来机遇,比如说“网恋”。它也有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人们沉迷于其间无法自拔。
而“单身狗”的诞生,毋宁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现代文明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和服务体系使单身男女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没有后顾之忧。在家动动手指,靠快递小哥就能维持日常生活,将用于恋爱的时间用在别处,岂不更加逍遥快活?
大约在2012年,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出版了专著《单身社会》。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而今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独居户数则占到了美国总户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态,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比重。正是经济的繁荣给了美国人选择单身的底气。而如今,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广大年轻人拥有了更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更让咱们可以过上足不出户的安逸生活。
因此,也很难对单身生活的优劣进行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单身带来的好处;缺乏责任感,也是单身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毕竟,在朋友圈里调侃一下情侣们的秀恩爱,撰写几个逗人发笑的小段子,当然要比为男/女朋友绞尽脑汁买礼物更为省力。
爱情,当然不止存在于朋友圈。如果我们因为一叶障目,就看不清世界的全貌,未免太过遗憾。交友也好,寻爱也罢,都无法用小小的手机解决。也许,勇敢地走出去,可以让你领略更多风景。(李勤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