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拍不响,十根筷子抱成团。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生活,永远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可能影响环保事业的成效,决定环境政策的走向,进而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这应该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据《新京报》报道,自2007年12月31日“限塑令”实施以来已近10年,但记者采访发现,部分超市、市场仍免费提供塑料袋。此外,随着近年外卖、快递业迅速发展,塑料制品的需求也开始出现抬头趋势,而新增的大量外卖餐盒多采用不可降解材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限塑令”似乎陷入了新困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限塑令”在纠结和争议声中走过近10年,政策效果不能说让人十分满意——在一些地方,商家依然用最小的成本讨好消费者,而消费者也很乐于接受这份便利。只要这种“一拍即合”存在,“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就不容乐观,而外卖餐盒、快递塑料包装等限塑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某种角度看也是这种便利的延续。
沉疴未去,新疾又来。从塑料制品生产者,到购买和使用的商家,再到获取便利的消费者,在限塑“斗争”中,指望其中任何一方主动让步妥协都不现实,这也是此前“限塑令”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
要想让“限塑令”不再有气无力,迫切需要为其“打补丁”甚至“换新衣”——以更加严格的立法和监督确保现有政策不打折扣地执行;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打破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同盟;制定相关标准,以标准带动生产,淘汰不符合标准的塑料制品;提供质优的环保替代品……这些“攻略”,此前并非没有被提出和讨论过,只是现实中任何一项的落实,都非易事。
当下,与“限塑令”推行的窘境相类似,还有不少环保措施遭遇执行“梗阻”,比如垃圾分类回收难、大件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回收难、暗中排污、环境监测造假等,未来的治理中,也还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环保治理进程中的旧病新疾,对我们的治理决心、态度、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中央在环保问题上可谓不遗余力,开展多轮环保督察,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河长制”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成效。反观包括“限塑令”在内的一些措施,在现实中没能得到实质性落实,或许说明有些事情还是决心不够、力度不大。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坚定决心,在手段和措施的落实上不能有丝毫徘徊和松懈,要认真研究问题到底出在哪个层面和环节,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此外,包括“限塑令”在内的环境治理,还离不开企业和公众的配合,而配合的前提还是要有内心的认同。这份认同,来自相关部门对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措施的实行,也来自技术的保证和正向的激励。比如,垃圾分类落实得好的社区、居民可以获得一些奖励,主动使用绿色餐盒的餐饮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的税收优惠。
一个巴掌拍不响,十根筷子抱成团。“限塑令”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为环境治理带来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也发出一种警醒:在环境治理、环保措施落实中,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及时探索治理模式,出台法律规范,监督落实执行,企业和公众则应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行动上积极配合。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生活,永远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可能影响环保事业的成效,决定环境政策的走向,进而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这应该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