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七年级学生打开历史课本,可看到:“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达到朝鲜、日本。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琼州海峡经济带|徐闻首次被标注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写入课本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7-09-02 15:50

  全国初一历史课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解—— 徐闻被标为始发港

位于徐闻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9月1日,七年级学生打开历史课本,可看到:“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达到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在旁边配的一张彩色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上,当时的中国只标出了两个地名,一个是“南海”(课本上有注解: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另外一个就是“徐闻”(课本上有注解:县治位于雷州半岛南端)。

  据了解,以前的初中历史课本在介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所配地图上只有南海,并没有明确、具体地标出徐闻。

  全国七年级历史课本完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解,徐闻首次被标注为始发港。

  七年级历史课本,徐闻首次被标注为汉代“海丝”始发港

  黄中伟今年7月就曾到广州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新教材相关统一培训。他说:“以前的初中历史课本在介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所配地图上只有南海,并没有明确、具体地标出徐闻。”

  徐闻三墩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徐闻县是广东最早设置县治的县份之一。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置七郡,其中合浦郡置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崖等五县,徐闻为首县,即为合浦郡治。自此至齐永明中的六百多年间,徐闻均为郡县之治,治所设在三墩港岸边的二桥村。徐闻置县至今已有2127年历史。

  在设置县治之前,当地土著人就熟悉季风气候和海流规律,懂得利用季风和海流驾船往来于琼州海峡、北部湾甚至印度洋海岸一带,同邻近地区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

  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西汉政府开辟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三墩港)。从徐闻(三墩港)出发,沿北部湾直到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来回全程一万多海里,沿途经过17个国家,历时近两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交通线。

  汉代徐闻港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和景观

  汉代的徐闻县辖地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货物集散地。当时,徐闻港(三墩港)的外贸活动十分活跃,引来了不少外国使者和商人。西汉政府为此在港口设置“左右侯官”, 负责接待他们和管理外贸事务。同时,在发财心理的驱使下,大批中原地区汉人包括普通劳动者、富商巨贾、政府官员、士人等纷纷南下,徐闻港(三墩港)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地,贸易繁忙。徐闻城因港而兴,盛极一时。

  徐闻港(三墩港)处粤西海区,受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秋、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春末至夏盛行西南季风。专家认为,当每年10月东北季风起之前10天左右,船队从徐闻港(三墩港)出发,顺北部湾环流航行至北部湾的合浦港,待东北信风一起,顺风顺流航行至越南东海岸,然后到达东南亚和南亚。

  广东沿海潮流流速最大的是琼州海峡东口中水道,这里宜于船舶停靠和避风,便于积货物、建房舍、供水民用,是一个天然良港。

  汉武帝开辟徐闻港(三墩港)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当时,港口一带人烟稠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至今仍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实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徐闻县东起龙塘镇那泗村西至西连镇田西村南部沿海地区,先后发现300多座汉墓,汉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及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紫晶珠、琉璃珠、银珠、檀香珠、玉石等物品。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还采集到“万岁”瓦当、龟纽铜质“臣固私印”、几何印文砖及“宜官”、“帝君百石”、“曲目”、“凸”布币纹等吉祥语铭文砖等。

  美国PBS电视台记者摄制徐闻古港。

  多元文化汇集汉代徐闻

  汉代徐闻因港口的兴盛而成为多种文化交汇地,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闽南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激荡、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型徐闻文化。这种文化是南方海洋文化的一个典型,折射出徐闻先民敢于探险进取、开放兼容等精神,成为徐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和专家学者研究表明,当时船员应募大多是当地人,在缺乏风帆和指南针的情况下出航,海途漫漫,风大浪猛,风险很大,没有探险精神是不敢应募的。

  当时港口的外贸活动十分活跃,引来了不少外国使者和商人,也引来了大批汉人纷纷南下掏金。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述“欲拔贫,诣徐闻”就是一个佐证。从出土文物来看,文物体现的海洋特色,也是开放性文化的一个构成因素。近几十年来,徐闻汉墓出土了大量海外舶来的琥珀珠、玛瑙珠、水晶珠等饰物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特征。

  汉代时,由于海上丝路对外贸易繁荣,一些外国人留居徐闻是常有的事,还有大批南下淘金的中原汉人,他们和当地土著越人渐渐杂居共处,联姻往来,因而,彼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合日益加强。这种兼容并收式的文化,给徐闻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仍可觅到大量的遗迹。

  如徐闻人的长相,既没有中原人那种高大壮硕,又无岭南人那种小巧,而古铜色的肌肤,又使人联想到东南亚人种,这就是当年民族间交错杂居的结果。

  又如徐闻人所讲的雷州话,属闽南语系。而据考证,闽南人的祖先也来自中原,现在的闽南话曾是中原流行的语言,但随着历史的嬗变,只在闽南得以保存。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和各种制造发明如丝绸、陶瓷、冶铸、指南针、水利技术等传输到亚洲,再转传输到西方,而西方及中亚、西亚、南亚的香料、珍宝等物产及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也传入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PBS电视台记者摄制徐闻古港。

  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入册”助推湛江发展

  记者就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入册”,采访了徐闻县委书记梁权财。他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徐闻的,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发掘和弘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将提高徐闻乃至湛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徐闻以及湛江的经济、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徐闻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被列入全国初一年级的历史课本,其有利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有利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经济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国长寿之乡——徐闻”这个品牌相结合,把徐闻打造成冬休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其有利于徐闻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深化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位于汉港旁边的徐闻港南山作业区客货运滚装码头,促进徐闻大发展。近年来,徐闻县不断加强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宣传、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东省组织专家学者三次赴徐闻考察调研论证,确认徐闻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县政府加强保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徐闻二桥遗址和华丰岭汉墓群被列为广东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在严格保护的同时,徐闻县不断优化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美化二桥、仕尾、南山等村庄村容村貌,建设大汉三墩旅游景区。

 

 

 

相关链接:

湛江市政协代表团来海口考察 推进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
雷雨大风黄色预警!琼州海峡海面风力达7~9级
琼州海峡客滚船于28日9时起全线恢复通航
27日17时30分琼州海峡抗风等级达8级的船舶复航

 

相关链接:
27日17时30分琼州海峡抗风等级达8级的船舶复航
琼州海峡客滚船于28日9时起全线恢复通航
雷雨大风黄色预警!琼州海峡海面风力达7~9级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王平] [编辑:程小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