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9月3日电 (记者徐雪)初秋时节,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区内,摇曳的柳树和碧绿的草地让黄河两岸充满了生机。就在4年前,这片土地还是沙土肆虐、寸草不生。
近日,中新网记者随“甘肃省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区,关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
图为沙地经过治理重新焕发生机。 徐雪 摄黄河在玛曲县境内流径433公里,从南、东、西三面环绕而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草原区成雨条件好,1335万亩的草场以及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了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被誉为黄河“蓄水池”。
欧拉乡达尔庆村的牧民卓玛加布在草原生活了52年,为了守护家园,10多年来,他带领村民自发治理草原沙化,并将自己60多万的积蓄拿了出来。
图为治理前后的对比资料图。 徐雪 摄“每年5月份,我们就开始植树种草,看到一片片沙化的草原经过治理重新变绿后,大家都很开心。”卓玛加布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现在已有100多位村民加入了环保队伍。
“牧民们创造的这些‘土方法’十分有效。”玛曲县畜牧林业局局长冬宝说,他们把以前建房屋圈舍的老草皮重新利用,放置在沙地里固沙生长。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撒完草籽的一周后,将一群牦牛赶进去,在踩踏和牛粪的作用下,沙土里重新长出了绿草。
欧拉乡党委书记财布周也见证了牧民们环保意识的转变,“现在大家看到了治理成果,看到了家园越来越美,都自觉地保护环境,捡垃圾、植草种树,他们都认为如果赖以生存的草原没有了,他们也就生活不下去了。”
图为沙地经过治理重新焕发生机。 徐雪 摄冬宝介绍,目前,全县沙化草地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裸沙面积12.23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0.91%;潜在沙化草地面积67.77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5.8%,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曼日玛乡、河曲马场、尼玛镇、欧拉乡境内,原为黄河古河道,因黄河频繁改道而形成丰富的沙源,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沙丘、沙滩和沙化地,部分沙丘已存在500年以上。
冬宝说,同时,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暖、鼠害肆虐等原因,玛曲草原生态一度持续退化。
对此,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项目实施,玛曲县探索总结出了针对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原沙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流动沙丘治理采取“机械沙障固沙+植灌+人工种草+封育”模式和育成草皮全覆盖模式;中度沙化草原治理采取“封育+人工补播(补植)”模式;轻度沙化草原治理采取禁牧封育模式;潜在沙化草原治理采取轮封轮牧模式。
2013年至2016年,玛曲县实施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在曼日玛乡、欧拉乡和河曲马场治理流动沙丘0.45万亩,治理固定沙丘和重度沙化地1.46万亩,治理“黑土滩”18.27万亩,总投资2282万元。
2016年,甘肃省发改委下达藏区专项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在曼日玛乡和河曲马场治理流动沙丘0.43万亩,治理沙化草地4.31万亩,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24.3万亩,总投资44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80万元。
此外,当地还实施草原奖补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目前,牲畜超载率下降了20.3%,天然草场压力有所减轻,人、畜、草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玛曲县草原监测报告显示,全县2016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2011年的96%提高到98.2%,提高2.2%。全县中度及以上退化草原面积由2011年的1043万亩减少到2016年的830万亩。(完)
相关链接:
甘肃古郡敦煌上演摇滚盛宴 引万人觅成长“共鸣”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