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员旺青曾是安多县扎仁镇的牧民,没来护路队之前一直在家里放牧。赵玉芹 摄
中新网那曲9月8日电 (赵玉芹)“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众所周知,这首《天路》歌曲就是在唱通车后的青藏铁路。至今,青藏铁路已经通车了11年,它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经济大动脉,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线、幸福线、生命线。
21岁的洛珠已经在护路队工作了三四年了。赵玉芹 摄
在青藏铁路沿线,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护路队员。青藏铁路西藏那曲地区安多段通天河护路大队的队员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近日,中新网记者实地探访了队员们护路的故事。
训练场一角,中午训练完,队员们聚到一起聊天。赵玉芹 摄
该护路大队位于那曲地区安多县雁石坪镇8村,管辖着前后40公里的路段。这一短短路程,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每隔500米就有一个站岗点。
护路队的139名队员,大多数是安多县当地的牧民,平均年龄20多岁,是一支很年轻的队伍。该队副大队长次仁桑珠说,没有好的身体根本干不了护路这一行。
正在执勤的噶桑拉杰,他身后是青藏铁路,眼前是连绵的光秃秃的山。赵玉芹 摄
对这群护路队员而言,这片云端里的铁路,只有一个季节冬季。要说到不同,也就是寒凉与极冷的区别。
摩托车是队员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简易帐篷是队员们的休息点,临时躲避下风雨,不过帐篷内外都是一样的冷,根本没法御寒,取暖的方式只能靠走动。深冬季节,队员们要穿好几条裤子御寒,臃肿得腿都没法弯曲,一呆就是6个小时。
两位护路队员不知聊起了什么开心的事。赵玉芹 摄
快30岁的旺青,在刚通铁路的时候就加入了护路队。到了护路队,这位从未出过西藏的年轻小伙才第一次看到绿皮火车。而体验坐火车是工作一年后,他趁着仅有的7天年假去拉萨看病。
这个海拔4900米的地方,终年不见绿色,队员们特意把砖块石头涂成了鲜艳的颜色。赵玉芹 摄
担任大队指导员的他说:“从安多上的车,还是站票。”上了火车,他看着沿路向火车上旅客敬礼的队友,心里很不是滋味。之前,他在车外。现在,他在车内。角色的对换,让他突然觉得干这一行真的太辛苦了。
有着同感的副队长次仁桑珠说,通天河护路队是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路段,很多新来的队员吃不了苦,待几个月甚至呆几天就走了。
一进大队院子,正对着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碑文。赵玉芹 摄
他们的工资并不高,每月也就3000多元人民币。之所以坚持在这,他觉得,青藏铁路的通车给安多家乡带来了发展,铁路安全了,家乡也能跟着发展起来。(完)
相关链接:
青藏铁路警方启动“秋风2017”行动 严打倒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