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琼山一200余年庙宇传承至今
村民盼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古庙上挂着“义贯古兮”的牌匾。
村庙,向来是一个村庄的“地标”,更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日前,海口灵山镇新琼村委会坡上村村民吴崇福向南国都市报记者反映,村里一间有着200余年历史的村庙,庙宇在历史长河中,留有深厚人文底蕴,更与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探花”张岳崧有些许联系。村民们盼望能将庙宇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让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始建于嘉庆年间 至今200余年
25日上午,在78岁村民吴崇福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琼州大道的坡上村,走进村子不远,在两棵大古树下,就看到一栋古香古色的庙宇。外墙已泛黄,有些斑驳,墙上被绿色苔藓和些许植物“点缀”,流露着沧桑年代感。
“建拜亭碑落款时间是民国6年,据时间推算,正是1917年,拜亭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吴崇福说,从小在村里长大的他对村庙的历史有些了解,他告诉记者,公庙、拜亭和前屋建成的时间都各不相同,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公庙。
吴崇福介绍,公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如今挂在拜亭中的一块牌匾。记者抬头看到,这一块红色牌匾上写着“祭祀会”三个字,落款处写着“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李奇题”,或许因年代久远,牌匾已经有些斑驳。“这块牌匾在庙宇建成后就一直在挂着,这么看来,庙宇建成的时间应该比牌匾的时间更早。”吴崇福推测说。除此之外,前屋和拜亭部分,均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解放后建东西横廊。
相传张岳崧曾赠牌匾到庙中
在庙中,记者看到,前屋桁架和拜亭两旁的木作结构上,均刻有精美的花纹,拜亭中间刻着两条龙,栩栩如生。拜亭中,还挂有“义贯古今”的牌匾。“庙里还曾有一块道光年间的海南探花张岳崧题词的牌匾,可惜在1958年被毁坏了。”吴崇福惋惜地说道,牌匾上刻有“灵佑桑梓”的字样,只可惜,这块牌匾现如今已不复存在。
张岳崧为何将牌匾送到坡上村庙?村中的老人们认为,张岳崧是7岁左右,于坡上村迁徙自定安高林村,且后来张岳崧生母死后,葬于坡上村。今年85岁的老人沈钟道说,“张岳崧将牌匾送到村庙,应是送回故里,是对村里的挂念。”据说,张岳崧的生母下葬后,村里还有村民为其打理田地。
“牌匾在1958年被取下破坏,已无法复原。”沈钟道说。而这一切,只能靠历史资料来佐证。
村民盼列入文化保护单位
解放初期,庙宇还曾是乡政府、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也是坡上村建村以来的公共议事场所。“不仅是庙宇,还是学堂,是我们村前辈父老注重文化教育的历史印证。我们希望它能更好地被保护、传承下来。”村民吴崇福说。
但如今,庙宇因年久失修,部分墙壁塌裂、屋顶、屋檐败落,已显得有些沧桑。“现在一下雨就漏水,村民盼能把庙宇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让它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吴崇福说。
相关链接:
海口博物馆馆长羊文灿:保护文物传承 彰显党员担当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