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开拓了公益的“新玩法”,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公众的公益热情被激燃了。
“互联网让公益变得更加快速”,病痛挑战基金会秘书长王奕鸥9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这样的“新玩法”,以前只能通过捐款,但现在公众发现下载一首歌、购买一幅画、完成一个挑战,甚至在网上玩游戏都可以关注和帮助到别人,“形式越来越多”。
在腾讯99公益日·与爱倾听——“星空演讲公益专场”上,记者还见到通过网络直播救助流浪汉回家而跻身“网红”的公益牛哥蔡艳球。从去年9月直播至今,通过互联网和粉丝的力量,蔡艳球已成功帮助23个人回家,他们当中既有离家多年的老人,也有在外走散的年轻人。
每天直播10个小时以上,最高峰时和近6万个粉丝在线对话,伴随着网络关注度与日俱增,质疑其“炒作自己”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蔡艳球坦言有时候也会自我怀疑,“我在想是不是太高调了”,不过他最终还是认为,如果传播正能量、做公益不高调的话,无法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哪里够?更何况我还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除了自我炒作,还有一种声音也经常围绕于公益项目左右,那就是“诈捐捞钱”。就在10天前,“一元钱”购买自闭症儿童画作的发起者、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的苗世明,就曾因这一现象级公益而备受质疑。为此,他甚至开放了全国的工作室,以回应外界的关切。
不可否认,公益透明一直是该行业最大的痛点,也是爱心网友关注的一大焦点。
对此,王奕鸥认为,质疑的声音是对公益组织本身基础工作的考验,“在相关管理足够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随时回应任何质疑”。
她说,公益组织最终就是在生产信任,一方面,要让受助对象信任,相信公益机构的确能够解决他们的痛点;另一方面,也要让捐赠人信任,“我们可以花好别人的钱,我们会对别人的钱负责任”。王奕鸥表示,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对公益组织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龚祎也指出,在一波一波的质疑浪潮之后,可喜的是看到各种不同角度的讨论,剔除特别偏激的部分,可以看到公众意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进阶过程,对于公益行业和公益机构来说既是压力,也是自我修正的成长契机。
而苗世明则说他理解这样的声音,“去质疑、去关注、去倡导,对项目来说都是好的”,他说,“如果分享之后,再提起帮助这些人,再提起这个项目时,大家都没了兴趣,那我们做得就有点失败。”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期望通过努力,让每个公益组织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对待,让每一笔善款都可以在阳光之下物尽其用。(完)
相关链接: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见证民间音乐活态传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