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带动促脱贫
今年44岁的李新国是鹿邑县杨湖口镇杨虎头村人,自幼背部畸形,上半身弯曲近90度,妹妹嫁人后,一直与80多岁的老父亲一起生活。虽说农村也有挣钱的门路,但多为重体力活,李新国根本干不了。有心做点小生意,但一没技术,二缺本钱,爷俩的日子一直很清贫。
2015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李新国成为河南省广进源中药材扶贫种植基地的员工,不仅每月有了2000元的固定收入,还学会了蒲公英、半枝莲、薄荷等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
今年麦收后,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帮扶模式,李新国与亲戚共同流转土地200亩,靠药材种植技术入股,当起了“老板”,爷俩的日子开始滋润起来。
图为鹿邑县贾滩镇大董村的草编现场。 刘鹏 摄
扶贫帮到点子上
雨后初晴,秋日的阳光洒进屋里,清风拂过,墙壁上的国旗随风舞动,让躺在床上的刘继增心情越加舒畅起来。
刘继增是邱集乡夏庄村人,25年前,正在上高中的刘继增感觉一直疼痛的腰病加重了,经常直不起腰来,家里人拉他到医院诊治,由于病拖的太久了,刘继增卧病在床后就再也没能站起。
“我现在没事就看一些养殖方面的书,还真有用,去年俺们家两头老母猪,总共才生了5头小猪,今年光头窝就生了14头!现在,家里的太阳能一天能发十来度电,用不完的电还能变成现钱。”刘继增说,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张胜前的联系帮助下,他的妻子到附近超市务工,自己享受重度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上高中、初中的子女享受到教育补助……尤其是到户增收的光伏发电、能繁母猪产业项目,让刘继增一家对甩掉“贫困户”帽子有了更多的底气。
“通过精准核查澄底,发现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困难群众较多,即使家里有劳动力,也无法外出务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细化产业帮扶措施,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小额信贷资金、光伏产业、‘百企帮千户’结对、政府设立公益岗位等七种帮扶增收模式,引导贫困户激发内在潜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介绍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