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1日电(刘博)中国平安2017年半年报的开篇致辞中,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提出了集团新一轮战略,平安将逐步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变身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不再局限于平安内部的综合金融,而是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携手金融同业,共同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加强大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
“智能保险云”全面革新保险传统经营模式
9月6日,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账通上线“智能保险云”产品,首次推出“智能认证”“智能闪赔”两大产品,面向全行业开放。
基于全球最前沿的AI技术,“智能保险云” 以线上线下的交互为特色,为保险公司提供“灵活接入、快速升级、自主开发、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服务和极致化体验,全面提升保险行业科技运用水平。
备受关注的是,“智能保险云”是中国平安首次对外开放保险经营中的最核心技术。其中,“智能认证”将给保险公司的投保、理赔、客服、保全等传统模式带来智能化革新,也为保险行业未来的远程、线上、移动服务提供广阔空间。主要是利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位客户建立起生物档案,完成对人、相关行为及属性的快速核实。该技术使保险行业从保单制跨越实名制直接到达“实人、实证、保单”三合一的“实人认证”,将使保险行业长期以来不安全、不便捷、不省心的痛点得以根本解决。
金融科技创新为中小险企赋能
谈到金融科技创新,平安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认为金融科技已成为当今最前沿的创新领域,而自己立志要将金融壹账通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服务公司。他表示:“目前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市场对我们的模式很认可。我们已为包括500多家中小银行在内的近3000家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客户规模快速增长。同时,我们基于金融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云和智能金融等新技术的运用,已搭建起国内先进的直销银行云服务平台、智能保险云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金融云服务平台、同业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以及个人征信服务平台。”
以中国平安为例,其拥有大数据科学家500多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两万名,每年研发投入逾70亿元。有这样的团队和投入,才可能诞生“智能保险云”这样的产品。
对保险行业而言,有分析人士预测,“智能保险云”面向全行业推广后,预计“时效慢纠纷多”和“渗漏风险高”的问题将得到大幅改善,可为车险行业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渗漏管控收益,并带动40%以上理赔运营效能提升。对中小险企而言,若能搭上开放的平台这班车,理赔端的提质增效将毫无疑问。
全方位搭建金融机构服务生态圈
今年5月,金融壹账通对外首发了一站式、全方位的自助服务式平台——金科空间站,站内搭建起包括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智能大数据云、智能企业云、AI+、开发者中心、演示体验等重要板块。
今年7月,中国平安在香港举行“揭秘平安科技变革”开放日活动,首次全面披露了公司的五大创新科技,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
对于“智能保险云”的应用,叶望春解释说,旨在向保险行业全面开放保险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行业实现智慧化转型,未来金融壹账通将以共享的理念开放更多的AI智能保险产品,全面助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改变保险业新格局
近年来,蚂蚁金服,腾讯等这些拥有巨量用户和先进技术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踏足保险业,相距推出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
蚂蚁金服旗下的理财平台“蚂蚁财富”日前正式宣布向金融机构开放其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金融机构不再拼渠道、拼价格,而是通过感知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推出千人千面、个性化的智能理财服务。
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宣布“事故车定损云平台”正式上线,人保财险打造“智能人伤云平台”太平洋保险加速布局保险科技,与华为合作在数据中心与企业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化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并引领下一个保险产业爆发点。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还是其他保险市场参与者,都在不断加深技术平台的开放进程,这既是自身科技实力的展现,同时也可能为整个保险行业带来新能量。
对于“智能保险云”的应用,在向保险行业全面开放保险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行业实现智慧化转型,未来金融壹账通将以共享的理念开放更多的AI智能保险产品,全面助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平安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制定了新的规划,加大力度推进开放性平台建设,全面开启平安3.0时代,在国家‘互联网+ 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推进科技变革,在集团内部如陆金所、平安普惠、平安好医生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通过金融壹账通等开放平台对外输出,成为金融机构外部赋能的重要力量。
相关链接:
金融骗局日趋隐蔽:举“政府”旗号 邀领导“站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