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心“海马”被除名 新名字由你来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3日讯(记者郭静原)还记得2016年第22号超强台风“海马”吗?去年10月19日,“海马”登陆菲律宾吕宋卡加延省,而后进入南海、直抵我国广东。“海马”的登陆致使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自2013年台风“海燕”过后增设五号最高风暴信号以来首次发出。受“海马”影响,菲律宾及我国华南地区经济损失惨重,总计约19.3亿美元。
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因不满台风“海马”给所到之处留下的满目疮痍,台风委员会第49次届会议决定对“海马”进行除名,并要求负责取名的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
“当一个台风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地区)的巨大损失,该成员国(地区)即可向台风委员会提请撤换台风名称,这个名称则将被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告诉记者,当台风委员会成员国(地区)认为台风名字不恰当时,也可提请撤换;而当某个台风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除后,需要对台风名称进行增补,该名称一般由原提供成员国或地区重新推荐。
钱传海介绍,“海马”这个名字总计被使用了三次,分别是2004年第21号台风“海马”、2011年第4号台风“海马”,以及2016年第22号台风“海马”。其中“海马”一世和二世的强度并不可怕,仅达到热带风暴级别,却没曾想到“海马”三世会如此肆虐,毫不留情面。
造成重大灾情的台风逃不过被除名的命运,铁心肠的“海马”终将被新名字取代。而时光倒回,伴随着这些台风生成后的命名又是缘何而来的呢?
“20世纪初,气象预报员开始为台风命名。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的举动始于1945年,起初只采用女人名,后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于是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钱传海说。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及越南14个成员国(地区)提供,每个国家(地区)提出10个名字,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并敲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命名方法。
其实,不只是海马,台风命名表自使用以来,台风委员会总计除名40个台风名字,其中就有32个是因为台风造成严重的灾害而被除名,每一个被除名的台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海马”的除名也早有前车之鉴。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一路肆虐,在福建造成了74.78亿元的经济损失,导致近百人死亡。于是台风委员会决定将“龙王”除名,以“海葵”来接替它;上一个被除名的中国台风名字是“海燕”。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后给当地带来重创,造成伤亡6201人、失踪1785人,经济损失高达8.15亿美元。菲律宾当年便向台风委员会提请撤换,中国气象局于2014年进行台风名字征名活动,最终以“白鹿”替代“海燕”。
目前,我国最新提出的10个台风名字包括: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台风名字并不是随随便便来的,我国给台风的命名大多来自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或是登陆地点代表性的植物花卉名称。”钱传海说。
具体来讲,台风委员会提出新的台风名字应符合以下要求:需要是中文名2至3个汉字,其对应的拼音不超过9个字母;朗朗上口易于媒体传播;无不恰当的含义;不能使用商业品牌名称;不能与曾用和现用台风名称重复。
为做好台风命名工作,积极推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中央气象台于9月13日至18日开展“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首次利用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台风命名活动,并且第一次明确将台风命名权归属给公众个人。最终选定的台风名字将于2018年2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50届会议上公布,中央气象台也将给选定名字的公众颁发台风命名证书。
相关链接:
海马半年营收下滑超两成 单车利润仅300多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