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全球
荆天棘地,戮力同心。十八大以来,以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引领,国有企业的创新“领头羊”角色不断凸显,这也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根基。“一带一路”大势已起,以科技创新支撑“走出去”,国有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升级机遇。
以自主创新为金字招牌,铁建重工已经成功跃居行业全球领先地位。2015年9月,伊朗客户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在铁建重工长沙工厂顺利完成DZ130盾构机工厂验收。这是铁建重工第一台销往海外市场的盾构机产品。
高铁因施工装备、高速动车组、养护维修装备满足了中国高铁建设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持续运行速度最高、运用环境最复杂、系统技术最兼容等需求,可谓“抱团出海”正当时。2015年10月16日,中国和印尼正式签署雅万高铁项目。此项目是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到物资供应、运营管理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的“第一单”,具有历史性意义。
因为中国,非洲终结了电气化铁路为零的旧时代。由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分段实施EPC总承包的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和最长距离的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建成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一次次从零到一,国有企业依托重大装备技术创新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扬帆“一带一路”,国有企业撼地重器仍将值得更多期待。
“翻江”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其中,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2221个,内河航道总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21万公里。
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央企在一批重大工程方面的努力,央企通过科技创新,掌握了航道疏浚、深水港建设等方面的成套技术,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的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江口疏浚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水运工程,也是世界上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治理的成功典范。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建成,将进一步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向内河的延伸,南京以下内河港口将比肩沿海港口,与国际贸易实现无缝衔接,5万吨级船舶可直达南京,第五和第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散货船可乘潮通过,使国际远洋运输向长江深入约400公里。工程完工后,每年可节约运输费、中转费等直接物流成本近90亿元,直接拉动新增GDP约215亿元。
中国交建完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形成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成果还迅速应用到上海洋山深水港、黄骅港外航道、杭州湾大桥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通过科技创新,中国交建掌握了国际领先的大型深水航道建设成套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了航道建设与疏浚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通过科技创新让疏浚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行业,实现了疏浚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疏浚信息技术得到长足进步。
深水建港
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度开始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海港洋山港区是中国第一座海岛型深水集装箱港区,也是上海港的核心组成部分,集装箱吞吐量占比上海港40%以上,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点。
洋山港总投资700亿元以上,规划总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设计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集装箱。建设期从2002年到2020年,共分四期建设,一至三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共有5.6公里深水集装箱码头岸线、16个7至15万吨级深水集装箱泊位。洋山四期工程将于2017年底建成,共有5个5万吨级和2个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集装箱码头。
中国交建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的主要力量,提供了洋山港码头勘察设计、吹填造地、航道疏浚、码头及配套设施施工、港机设备制造和安装的全产业链服务。
中国建筑旗下的中建港务(原上海港务工程公司,后于2013年由中国建筑和上港集团改制合资成立,以下简称中建港务),亦是洋山港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2002年6月26日,中建港务在洋山深水港区一期C标码头打下第一根桩,正式拉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帷幕。即将收尾的洋山四期工程,码头岸线长2350米,陆域总面积223.16万平方米,中建港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432米水工码头Ⅱ标段、350米重力沉箱式工作船码头、136.14万平方米地基加固工程、110.3万平方米道路堆场Ⅰ、Ⅲ、Ⅳ、Ⅴ标段,以及2.1万平方米综合办公楼房建项目,工程量高达洋山四期全部土建工程总量的75%。
“智造”新港区
永不停步的创新是建筑企业取胜之道。自动化码头,是港口业发展的新趋势。建成后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将全面实现港口“智能装卸”、“零排放”和“无人码头”,不仅能有效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率,较传统码头更为安全、高效、和可靠。港区内集装箱的装卸、调运、运输等环节均采用无人工操控的自动化运作,而中建港务承建的83.3米中控塔将成为整个自动化码头运营的“指挥中枢”。
自动化确实可被视作洋山四期工程的一大特点,尤其施工中的自动化创新,就拿地基加固来说,中建港务成功开发应用三大地基加固施工自动监控系统,就好像“广目天王的第三只眼睛”,以非凡的法力洞穿了深厚地层隔阻,从“黑箱”作业变成“阳光”作业,让原本看不见的地下作业透明化,让原本模糊的施工效果直观化,成为高质量完成洋山地基加固任务的坚实保障,从不同维度体现出“中国智造”。
助力港口运营
中国交建旗下振华重工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占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遍布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港口码头,连续19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52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隔一天半,就有一台岸桥从振华重工上海长兴岛生产基地发往世界各地,带有ZPMC标识的岸桥如钢铁巨臂一般,矗立在世界各大港口的码头上,支撑并见证着全球货物贸易的发展。
2014年12月,国内首个自动化码头——由常规码头升级改造的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试运营,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全套设备系统以及自动化码头装卸软件控制系统。2015年7月,振华重工与青岛港携手打造亚洲首个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提供了7台岸桥、20台自动化轨道吊和38台L-AGV自动化引导小车,以及码头的设备控制管理系统。上海洋山港四期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海侧的岸桥全部是自动化远程操控,在陆一侧使用的轨道吊也实现了自动化着箱,这些双箱自动化轨道吊也是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并首次投放全球市场。
借助全自动化码头系统的研发契机,振华重工还积极探索与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合作,共同研究制订全自动化码头的标准,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倒海”篇
21世纪的海洋,中国犹如一枚巨星冉冉升起。大国崛起的背后,是“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源源动力和强劲支撑。以海兴国,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以深水、绿色、安全为特征的海洋科技,是争夺海洋强国的制高点。近年来,国有企业扎根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瞄准技术瓶颈和产业转化短板迎头赶超,相继耕耘出“海洋石油981”、智能船舶“I-Dolphin”、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科研硕果,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不断激发。
海洋强国,近在咫尺。扬帆海洋科技制高点,国有企业这支“超级”舰队正破浪远航。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