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哈尔滨9月15日电 题:黑龙江换算“旅游+研学”不等式乡村教师走进“路上的课堂”
中新网记者 王琳
高校教师以山水作黑板、以天地为讲台,课堂是黑龙江的自然风光、欧陆建筑、博物馆藏……从9月10日启动至15日收官,黑龙江·重返青春岁月公益游学活动以“旅游+研学”理念换算“一加一大于二”不等式,带领10名乡村教师走进“路上的课堂”。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北疆省份黑龙江以旅游与研学相融相生的思路,试答创新发展的“时代考题”。为期6天的公益游学活动在景点和人员设置上均突出“研学特色”,达到丰富旅行内容、活跃教育形式的双重目的,令乡村教师们重返青春岁月,再燃教育激情。
乡村教师游学团在黑龙江的广袤农田中起舞 齐云雪 摄路上课堂促进“游而学”
活动中,多位教师是执教近30年来第一次走出乡村,看到书本之外的世界。黑龙江整合火山康养、边境风情、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乡村教师们打造“路上的课堂”。
行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展现了沉淀百年文化的博物馆与见证飞天奇迹的航天馆,是一本理工教科书;哈尔滨大剧院上演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一本音乐教科书;五大连池风景区拥有世界著名冷矿泉和火山熔岩地貌,是一本地理教科书;黑河的众多博物馆与俄罗斯风情景观则是一本历史文化教科书。
刘贵英老师从云南省远道而来,她平时教学就注重与生活有机结合,此次感触颇深:“我带着学生的眼睛而来,我开阔了眼界,学生就开阔了眼界。从书本知识到路上课堂,是在旅游中学习,寓教育于快乐。”
乡村教师游学团在五大连池地质博物馆 齐云雪 摄同行教师启发“行而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是此次游学活动的重要部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张欣阳与10名乡村教师结伴同行,担任讲解与交流工作,将课堂从学校搬到了自然与社会之中,路上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她的天然教具。
正值中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的金秋时节,高科技农机、千万里良田展现了该省的现代化农业。张欣阳表示:“见过黑龙江农田,就知道‘广袤’的含义,了解它的建设历史,就知道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边旅游边学习,是带有求知欲的,在彼此的交流之中激发思考,就是‘行而思’的意义。”
来自贵州省的粟银康老师在乡村小学坚守33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如今年近半百仍要每周上22节课,是语文、数学、社会等10门学科的“全能教师”。他说:“旅游是打开眼界,交流是激活思想,跟高校教师学习,令我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获得许多启示。”
乡村教师游学团在中俄界江黑龙江边 齐云雪 摄信息共享衍生“传而授”
“我终于不用爬到山顶接收手机信号了。”这是广西乡村教师罗海光到哈尔滨的第一感受。目前在许多乡村,仍是交通不畅、网络不通、信号不佳的“三不通”地带,信息闭塞成为当地教育的最大障碍。此次游学活动令乡村教师之间产生共鸣,令乡村与城市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湖北省乡村教师朱祥胜是“拍摄设备”最全的一位,全程记录所见所闻。他说:“我带着学生们走出大山的期盼,带着他们求知好奇的心愿,因此要采集旅程中的照片、视频,回去给他们学习,让‘传道授业’从传递到教授。”
此次活动由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马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马云公益基金会公益游学团领队张文斐说:“区别于以往的教师培训或旅游,这次突出旅游与研学融合,效果远大于单一的旅游或教育。乡村教师公益游学将会持续举办,希望明年会有更多黑龙江省的乡村教师参加。”(完)
相关链接:
乡村教师37年坚守大山:"我走了,孩子怎么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