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团在良渚文化遗址参加活动会议。(杭州网供图)
海口网9月20日杭州电(特约记者曹青青 见习记者周德晓 符文雅)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创造出了非凡的物质成就、形象的图像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权组织,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典型的物证。
穿越千年 发现“中华第一城”
良渚文化是人类共同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保护的第一步是发现与挖掘。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浙江杭州老和山遗址、吴兴钱山漾遗址、上海马桥遗址、苏州越城遗址等一系列的考古发掘。研究者们从器物特点及组合上总结出了如鱼鳍形足鼎、表面易脱落的黑皮陶、三角形石刀、石耘田器以及精致的玉器等这些与山东龙山文化不同的特点。于是,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把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主要包含黑陶的这种文化 , 命名为“良渚文化”, 从而开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历程。
1986年是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此时,上海和江苏都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而良渚文化的发现地浙江却一直是空白。这让当时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等考古学家着实着急。于是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反山。
制定详细的计划后,发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挖到1米深的时候,当确认那块隐约“露头”的石块是一件玉琮时,研究者们都激动地跳了起来,因为玉琮是良渚文化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挖到就它表示真正挖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