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0日)有媒体报道说,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编朱邦芬在《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一文中披露说,8年前,杨振宁曾向其熟悉的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但却遭到了退稿。据说,杨振宁在2013年出版的自选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中,也提及了这次令他感到“滑稽和烦恼(funny and troubling)”的被退稿一事。
上述报道转述杨振宁书中所讲称,2009年6月,时年87岁的杨振宁向《物理评论快报》投稿,论文由他一人完成。因为多年没有联系过《物理评论快报》,杨振宁在投稿时做了简单的说明,列出自己曾在1967年和1969年就1维δ函数作用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我带着这篇新论文重回这个领域。”杨振宁在给编辑的信中写道。
显然,作为国际物理学界的著名刊物,其编辑不识鼎鼎大名的杨振宁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便如此,“一个多月后返回的一位同行评议者认为,新作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同名者(即杨振宁)’在196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两天后,另一位同行评议者的反馈传来。反馈的开头是对杨振宁过去工作的肯定,赞扬其分析能力是‘传奇般的’。对于新作,同行评议者表示,据他/她所看,结论都是正确的,但认为这并不合适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原因是‘缺乏广泛兴趣’和‘缺少新的物理’”。对此,杨振宁写道,“我不知道是该觉得好笑还是被冒犯”。于是,“杨振宁将该文章投给《中国物理快报》,并在次月(9月)顺利发表”。
“一个多月后”才返回同行评议,与“在次月(9月)顺利发表”相比,其中的原因恐怕还不只在于期刊来稿量的大小和编辑效率的高低。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获得过物理学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一本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稿件内容上,否则这个专业期刊便不足以在界内维持其声誉。也许正是基于此,这样的期刊才有了“冒犯”业内大咖的底气和勇气。
不过,对于《中国物理快报》来说,其能得到《物理评论快报》退回的稿件并迅速发表之,也正可补课上世纪60年代被学界讨论过的问题。这也正如《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朱邦芬教授所言,杨振宁上述稿件被国际著名物理期刊退稿“之后,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学会所属的《中国物理快报》(CPL)上,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杨先生的价值观念:一项学术成果的价值并不等价于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
实际上,将稿件投给《中国物理快报》,岂止是“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杨先生的价值观念”,这更是“杨振宁先生回归以后,开始了一位理论物理学大师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昨天,有文章在“借庆贺杨先生95华诞之际”,将杨先生回归中国后的新贡献,“归纳为五个方面。一,作为有远见卓识的科学领导人所起的引领作用;二,作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研究领域所做的具体科学研究;三,作为教育家在培养中国年青一代杰出人才方面所做的贡献;四,作为科学史研究者,写下了一系列传世之作;五,其他方面的贡献”。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这篇庆贺杨先生95华诞的文章,也讲到了杨先生“对国内学术界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所举之例却正是《中国物理快报》稿件的事:杨振宁通过该刊一名审稿人的不正常要求得出了判断,“指出这是审稿人在滥用其特权而谋取利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