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物语之二——民居
探究海南民居中的“建筑伦理”
记者叶海声
宏观地看,海南岛的民居建筑中,中部、西部和南部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各有千秋,东部和北部则有体现富贵之气的符家宅、蔡家大院和侯家大院,它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源于中原文化传统的“建筑伦理”。
侯家大院
侯家大院分出前堂、中堂和后堂
位于海口旧州的宣德第俗称侯家大院,是一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海南民居院落,由包道村的侯氏先人所建,是海南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整个大院占地近12000平方米,整齐布置建设了南北向四排房子,共有15幢。
侯氏后人侯忠才介绍说,其祖上经商发财后,曾有族人入朝为官,因政德卓著,加上名声远扬,皇帝特赐府名“宣德第”以示褒奖,大意为宣扬中华美德之家类似的意思。侯氏后人还称,现在府门上的“宣德第”3个大字就是来自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手笔。
进入“宣德第”大门,沿着小道步行10多步,向左转,再跨过一道用厚厚的石砖建起的院门,就可进入了侯家大院所有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宣德第”的富贵气派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地呈现。“十七瓦路”正屋和许多传统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一样,依次为前堂、中堂、后堂,并列在同一中轴线上,其建筑伦理的上下尊卑得以完整地体现。侯家大院的每堂左中右各有房屋3间,其中间一间宽约七八米,长约十二三米,堂前堂后开门相通,大堂门前各留有一大块前庭。三进正屋各有用途,前堂用为待客,中堂用于拜祖,后堂为主人居处。
侯家大院的建筑没有“南洋风”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传承于中原文化的传统,所以,在侯家大院的建筑里,较为完整地体现了饱含儒家道统的建筑伦理。
文昌人在乎有无“正屋”
在文昌,一个人不管是否混成像模像样的“人物”,“人”和“物”都要求某种程度的对等。对好些文昌人来讲,“人物”里最重要的“物”当然是有一定规格的房屋。文昌籍作家曾万紫说,文昌人不管在外面生活状况如何,都要千方百计地回来建造或维修祖屋。所以在许多地方高楼林立的今天,文昌农村还是清一色的传统居室——瓦式房屋,只是材料和做工有些不同。文昌人认定一个人有没有屋,指的是有无正屋。不管你在外头有多少高楼大厦,如果你在老家没有正屋,那你也只能算是无屋之人。因此大部分的文昌人都把建造一套正屋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
文昌人做房子,完全按家乡风俗。这里说的“家乡风俗”可看出中原传入海岛的建筑伦理,就像祖辈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样,按照儒家学说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秩序来定位,“君”为大梁,大梁是脊檀下面的一条横木,它虽然不承担任何重力,却是整个房屋的灵魂,在房屋主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般的人家也要从选材到加工制作一直到安装大梁,无一不精心安排。被选作大梁的树木必须生长在干净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周围不能有坟墓、厕所或粪池等。从倒木、修梁到安装大梁的全部过程都不能让大梁着地,修好的梁木还要给它挂红。
安装大梁叫升梁,全家男女都要到齐,大家都要先沐浴更衣,然后在轰鸣的鞭炮声中双手把大梁扶上梁位,最后还要打宴亲朋好友。大梁前方大梁前方第三条檀木下还要有一条横梁叫辅梁,属于“臣”,辅梁不需承担重力,也享受挂红待遇,是在升大梁的时候同时升上去的。
一套传统的民居,四壁往往是清一色的木板,窗子上有几重镂花,门有两级台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托人到越南等地区购买“海盐”(坤甸木),担心木材不耐用,买回后,还要将此木放在水里浸泡些时日。文昌人的民居建筑在继承传统时求精进,由此可见其进取精神。
3栋连体的符家宅
符家宅3栋连体,无高低之分
符家宅位于文昌市头苑镇松树下村,故此符家宅又称松树大屋。符家宅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很大程度上是南洋风“吹”进来的建筑,所以很难细分清楚是什么风格的建筑,笼统说南洋风格大致不会错。
符家宅因为受外来影响较大,其建筑风格并没有遵循中原文化的建筑伦理,房屋的整体设计部讲究尊卑贵贱的顺序,却融合了琼北乡村民宅、南洋骑楼与伊斯兰拱券的风格。
符家宅始建于1915年,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3栋连体2层瓦顶房和8间横屋组成,共有34个房间,是海南比较传统的三进单横屋式。
之所以3栋连体,楼顶却无高低之分,相必是体现兄弟三人各自拥有一栋,彼此平等,并无刻意的高低上下之分。三兄弟若真要体现对大哥的尊敬,按传统的说法,以中为正,以正为大,中间的那栋应当归大哥拥有……这样的理念也算是中西结合。
海南民居的“进”,像火车的车厢,是衡量财富实力的重要尺度,符家宅依然沿用海南比较传统的三进单横屋式,而非四进、五进或六进……符氏兄弟当时还是讲究房屋的实用和简约明快,另可收敛富贵之气。
兄弟合用的3间连体的大屋结构相近,均为中间中堂、两边配以卧室的设计,中堂旁残留的半段台阶通往2楼。3间正屋之间的2楼都勾连相通,横跨天井,把院落划分为8个小天井,即便外封闭,也内开放。符家宅以泰国黑盐木和当地青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用文昌本地的优质灰浆粘合,结合进口的水泥等用料,使得老宅历经百年依然不倒。
美德村同样“以正为大”
美德村是海口长流镇的一个老村。现在,在水泥林立的的村庄深处,还有旧村,存留着好些建村初期的古老民居。据《美德村志》主编叶朝正介绍,美德村大多数的旧时民居一般是一家一个院落,由一间大屋,一些横屋和矮墙围成,其中部分院落有院门,一部分院落只留一处出口。
大屋是整个院落的的主要建筑,称为“正屋”,木石建构的瓦屋。大屋为三间建制,中间是正堂,两边是侧房。正堂一般宽11路瓦,一路瓦27厘米,也有13路瓦的大屋,但不多见,两边侧房的宽度一般比正堂要小2路瓦。大瓦外墙用不规则的石块(俗称“乱石”)和粘红土垒成,乱石是从十里外的曰暗山挑运回来的,粘红土就地去除表土后便有。内墙由土坯砌成,土坯在长流地区称为“瓦路”,海南话叫“土角”,是一种取粘性浅白色的泥土经过充分踩揉之后制成的泥砖。大屋外大多只抹墙缝不批灰,内墙有部分批灰。大屋不高,伸手可摸到屋檐瓦当。大屋不开窗,正堂有前后门,前门比后门略大。两边侧房相向各开两个门。大屋正堂设有神龛供奉祖先神主牌位,是家里举行红白大事的地方,两边侧房是家里人的起居室。
院落里的那些横屋是大屋(正屋)的附属建筑,略比大屋矮小,用作厨房或其他诸如牛栏、储物室等。横屋在整个院落里的位置或前院或后院,或在大屋的左边还是右边,都不忌不论,视具体情况而定。院门与横屋不同,颇有讲究,其位置必定在大屋前院,或左或右当然视临巷交通来安排,院门的门楣不能高过大屋正门(前门)。这样的民居体现了汉族几千年来“以正为大”的观念。美德村古代民居建筑地基不高,一般与村庄的街巷持平或略高一些,大屋的朝向都面向村前田垟的“东塘”或“南塘”,因而自然形成了美德村旧村民环“东塘”筑屋而居,新村民抱“南塘”建房而住的建村布局。
现今海岛上的村庄里,尤其是都市里的“村”,比如海甸岛的福安村,难得见“古”民居了,村民盖的多是一百多平米、五六层楼的房屋,这类房屋通常是独门独院,就是兄弟之间也各自拥有,房屋的建筑风格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尊卑概念。新的“建筑伦理”兴许是:谁家有钱就把房子修建得漂亮、奢华和宽敞些,这是平等中有竞争的新气象吧。
相关链接:
双节前海南多云天气为主 10月或有两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