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不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深刻揭示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包括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等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资源,形成自然生产力。从本原看,生产力体现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建立在自然生产力基础上,一切发展都不能脱离自然。从价值观看,建设美好世界是改造自然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的。因此,要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生态也有价值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实践看,应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应当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倒逼机制还会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使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回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善民生摆在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同志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有利于人们积极投身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壮丽事业中去,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携手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9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的确,中国古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哲学思想,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习近平同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科学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科学指南。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无疑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国务院三峡办)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6日 07 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