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拔穷根”贫困户“有钱途”
育才生态区的光伏扶贫发电太阳能板。
育才生态区的村民正在卖菜。
抱古村村民正在采摘睡莲。
货车装着满满的空心菜,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马脚村的田间开到三亚市内的平价超市内,新鲜又便宜的蔬菜很受市民的欢迎。马脚村的常年蔬菜供应基地里,28岁的村民董建华放弃外地打工的机会,回到村里种菜,一个月的收获远远超过打工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抱古村村民高真伟挽起裤脚,下田采睡莲,他想着种植睡莲半年来2万余元的收入和即将入住的新房,2年前还在为孩子上学学费发愁的他,现在脸上的笑容和田里盛开的睡莲一样灿烂。
这些,只是三亚贫困户从特色产业中获益的缩影。近年来,三亚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先后策划、落地33个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利用贫困地区现有资源,将特色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谋钱途”。
南国都市报记者孙学新 谭琦 文/图
稻田里种出“致富花”每年有保底有分红
“种花比种水稻好,省心省力又赚钱。”下午3点,三亚崖州区抱古村委会的村民高真伟挽起裤脚,穿着水鞋下到田里,顺着睡莲水底的根茎从下往上摘下了一朵睡莲,整个过程只需要10秒钟。
下午的2个小时,高真伟在自己管理的2亩水田里,采摘了1500枝的睡莲,除此之外,他还有100元的工资收入。抱古村靠近大隆水库和南山景区,一直以来,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瓜菜、水稻。2016年12月,抱古村委会在白河一组和四组建设了30亩的热带睡莲种植示范区,成立三亚崖州区抱古村百合惠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九品睡莲种植,目前吸纳了8户脱贫户,其中6户用稻田入股,2户靠打工获得工资。
高真伟拿出了自己家的两亩稻田,入股了合作社。“从前种水稻和豆角,既辛苦收成还不好。”高真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种豆角需要隔一天打一次药,成本高,一年下来只能赚3000多元;而睡莲只需要2个月的生长期,开花后每天都能采摘,睡莲每亩可种植100余株,一株每年可产花280余枝,一天能摘1400余枝。
抱古村委会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高真伟发现了睡莲利好后,将家里的2亩水稻田全部种上了睡莲。“每亩每年可以有2.7万元的租金收益,还有年底的分红,到田地打工每天还有100元的工资。”种植睡莲的6个多月里,高真伟已经拿到2万余元的工资,田里的不远处,他危房改造的新房正在装修,年底就可以搬新家,他打算用这笔钱购置一些新的家具。
据百合惠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真康介绍,合作社和公司签订了2年81万元的收入,入股的农户每年可以领到每亩2.7万元的保底收入,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今年9月初,合作社入股的农户已经每人发放了2.38万元的收入,今年年底在核算成本后还将根据农户入股的情况进行分红。今后,合作社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热带睡莲种植示范区为依托,挖掘抱古村农业观光资源,打造集“赏花采莲、民俗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屋顶上的“阳光收入”光伏发电 让贫困户赚钱
“一到出太阳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有钱咯。”64岁的容林全做完农活回到家里,看着家门口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上显示的发电量,心满意足的走进屋里。让容林全高兴的是家里楼顶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一天坐着就能收入15元,等于多了个人在家里打工。”容林全是三亚育才生态区雅林村委会上游村的贫困户,自从家里装上了光伏扶贫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后,每天看着电表里的数字一点点往上涨,就成了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数字越多,我口袋里的钱就越多,当然开心了。”容林全喜滋滋地说。
容林全家里有7口人,家中种了近7亩的橡胶和槟榔树,日子还算凑合。2015年,容林全患上了肿瘤,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只能靠小儿子和儿媳打零工赚钱,一家人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2016年12月,在企业的帮扶下,容林全报名了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的安装。
参加光伏扶贫项目后,贫困户和南方电网签订售电协议,贫困户通过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将阳光转换为电能,输送回电网中,并在并网柜中记录电量,每个月南方电网的工作人员将电量记录后,一年分2次给贫困户收入。
2个月前,容林全领到了自己的第一笔“阳光收入”,有1300多元,“明年能有近5000元的收入,”容林全说。
育才生态区经济发展局的工作人员宋达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安装一套3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为例,一台设备的费用是2.6万元,政府补贴2.3万元,农户只需负担0.3万元。光伏设施每日产电10多度,并入电网的销售价格为每度1.23元,贫困户不到一年即可收回投入的成本,设备的寿命为25年,剩下的24年都会为贫困户带来稳定的收入。
目前,育才生态区已经为6个村委会,131户贫困户安装了“光伏发电”设施,下一步还要计划覆盖全区。
市民丰富了菜篮子 贫困户鼓了钱袋子
看着地里的空心菜又到了收获的时候,育才生态区马脚村村民董建华在地里忙着收割空心菜,这已经是他这两个月来的第二次收获了。几个小时后,这些空心菜将会出现在三亚各大平价超市内,等待着市民的选购。
“种多少都有人收,不用担心销路,每天干活都充满动力。”从董建华2016年6月份参加育才生态区常年蔬菜“产销一体化”试点建设以来,种的蔬菜再也不愁销路,而且价格得到保障。与董建华一样,马脚村共有47户村民参与育才常年蔬菜“产销一体化”合作社+农户的带动发展模式。
“在外面打零工一个月2000多元,日常的生活还是很紧张。”董建华说,自己种了3亩的空心菜,将来还要扩大到5亩,已是全村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之一。
“空心菜管理好的话一个月可以收2回,每次每亩都有近3500斤的产量。”董建华说,按照1元至1.5元的保底价收购空心菜,每个月至少都有近7000元入账,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据三亚全成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文全介绍,村内种植的蔬菜有空心菜、青瓜、茄子、菜心等蔬菜180亩。以空心菜为例,种植空心菜每亩平均产量在4000斤以上。每斤保底价1元,每亩除去种子、肥料等需要的1000元外,可纯收入3000元。目前,每日产量在5000-10000斤,产品主要销往三亚鸿港农贸批发市场、市内平价超市分销点及本地农贸市场。“菜篮子+精准扶贫”的方式既丰富了市民的餐桌,又满足了市民对农特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强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动力。今年9月份开始,常年蔬菜基地将采用统一生产、种植分管的方式,让蔬菜的质量更有保障。
33个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精准扶贫
村庄依着山地丘陵,那就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农户种植槟榔成规模,那就推广林下养殖;大山里有野蜂,那就送技术、送蜂箱入户帮助养蜂……一个又一个针对贫困户所处环境量身打造的特色产业,在三亚多点开花,助力精准扶贫之路。
记者了解到,三亚因地制宜,用产业扶贫为贫困户筑新路,依山靠地为贫困户“谋钱途”,出台了《三亚市“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开发造血功能,提高扶贫实效。
围绕精准扶贫,先后策划、落地了33个特色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腰包鼓起来。
比如三亚天涯区引导47户贫困户以种羊入股致富能人成立的本地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实现了养羊分红脱贫;育才生态区深掘山地丘陵地形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打造了常年蔬菜(包括食用菌)供应基地,创出生态农业品牌,许多贫困户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脱贫;吉阳区依托种养槟榔、林下山鸡、黑山羊等本地农产品的“庭院经济”,带活了脱贫之路……
“今年还将引进有实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育本土企业、合作社。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帮扶对象、村委会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建立区别式产业帮扶机制,鼓励发展特色集体经济。多举措并推,帮助贫困户携手奔小康。”三亚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相关链接:
城市旅游热度预测数据显示 海南热门景区首选海口三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