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连小学生都会使用大数据分析问题了,此刻的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OUT了呢?适逢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的一组小学生对苏轼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而且还写了论文《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让网友看呆。
一边网友们惊呼现在的小学生真是逆天了,一边又有网友质疑,这八成又是家长代劳的成果吧。其实不必惊讶,论文里写得很清楚,“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帮助下”。所以不必过分质疑,第一,清华附小这次的苏轼课题研究其实是在教育界早已风行的一种创新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性学习)。第二,清华附小是中国最好的小学之一,他们的父母多是就职于清华的高知人群。站在最优质教育资源的肩膀上,生产出这样的作业也不足为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项目或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在其中扮演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寻找多种信息源。两种方法都强调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过程和结果)来进行评价。在国外,这样的作业布置几乎已然成为常态。美国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有做项目的作业,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主题,再给一份指引和要求,上面列出了一些要点,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要有创意。
近年来,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小学的学习中,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让研究性学习作业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比如为了最终展示出的作业形式好看,最终让家长越俎代庖成了“枪手”。
面对这种开放式的研究学习,家长试问,自己可以花多少时间和心思指导孩子探究性学习,而老师也不再是知识权威形象,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与能力更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非这个作业展现的形式有多么漂亮。所以,这就有了两种声音,一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才小学就会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一边却又抱怨自己孩子的家庭作业成了家长作业。
创新人才培养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成为学习的显著特征。何时当这种研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研究性课程成为小学生日常作业,当我们不再惊呼这样作业的诞生,我们的教育或许离创新型人才培养真正进了一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