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一把棕刷用了30余年,纸浆修复机如“熬汤”
古籍到底怎么修复?都靠手工。
在修复师们的工作桌上,排开一系列工具:锥子、镊子、竹起、棕刷、毛笔、浆糊、方头锤……
这些工具还有讲究,盛兰说:“竹起是我们自己削的,用竹子是因为它韧性好,普通的铁起担心生锈,会划伤纸张。”浆糊也是修复师们自己调制,太稀会粘不上,太稠则不便于重复揭开,“我们修复都是可逆的,也方便后世再次修复”。
修复师们还会自己染色,杨明丽介绍,古籍修复所用的补纸讲究颜色最大程度地接近,有时买不到相近颜色的纸,会用国画颜料自己染。
贺琳的棕刷跟了她30余年,“从我开始做古籍修复,就一直用这把刷子。这么多年用惯了。”
手工修补还有一些原则,比如,王莹介绍,修复虫洞和破损,补纸留下的边不能超过2毫米。
修复一本古籍,一个人从头负责到尾。在流程上会分三步走:准备阶段,测试纸张厚度、颜色、酸碱度等,将破损情况作记录,做修复档案;修复阶段,配纸,如果太脏需做清洗,将虫洞和破损修补完整;复原阶段,重新装订。
这三步流程要经过二十余道工序,顺利的话,修复一本古籍需要十天半个月,若不顺利,花上好几个月也是常有的事。
最近十几年,古籍修复也有机器可用。国家图书馆1999年就研制成功了纸浆补书机,对提高古籍修复的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得文化部科学进步三等奖。
在省图,记者见到了纸浆补书机的神奇,像“熬汤”一样。修复师在榨汁机里放入补纸、色纸和水,打成纸浆,再倒入纸浆补书机,用汤匙将纸浆搅拌均匀,待水漏下,密密麻麻十余个洞就补齐了。
盛兰介绍,这是运用了造纸原理,“中国传统的造纸就是一张张从水里捞出来,而且中国的油墨遇水也不会化开。”但是,操作纸浆补书机也全靠修复师们的经验,“要调色、判断纸浆量,有时会提前做好几次实验。”用手工还是纸浆补书机,“看古籍损坏的实际情况而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