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勇海
前一小时还是盗取他人钱财的小偷,后一小时又勇救搭救落水女子。近日,杭州余杭区3男子的行为,引起了众多争议。有人认为他们“盗亦有道”,救人行为应该算是将功补过;也有人坚持,一码归一码,救人值得表彰,盗窃也必须受到处罚。法律人士认为,“将功折罪”在这起事件中并不适用,两者之间没有联系,应当分别评价。
余杭区这三名男子“先盗窃后救人”确实不适用“将功折罪”。一是因为,他们的盗窃行为属于既遂行为,对既遂的盗窃行为进行量刑,应当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等进行判处,如果允许将功抵过,则是逾越法律规矩、挑战法律威严与公正,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打折扣。
二是因为将功抵过中的功与过,要有最起码的关联性。比如在关联犯罪中,嫌疑人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等立功行为时,才可能获得将功抵过的机会,从轻减轻量刑。而上件案件当中,三名盗窃者的盗窃行为,与其后实施的见义勇为行为,并没有关联,更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后一行为并没有阻止之前的犯罪行为。那么,对盗窃与救人,则应当分别评价、分别处置,该法办的法办,该表彰的表彰,不可混淆在一起将功抵过。
在现代法治语境下,我们强调依法治理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那么,“将功折罪”理当越少越好,直至摒弃。功与过,其实是两个客观存在的不同事实,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过不宜简单相抵。韩非子因此主张“赏有功,罚有罪”,西方也有一句“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的谚语,都表达了赏罚分明的理念。对类似于“先盗窃后救人”等行为,也当赏罚分明。
赏罚分明才有助于催生新的功,抑制新的过。当功成为过的“护身符”,成为过的“漂白剂”,何谈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现代法治社会,每个违法犯罪者都应受到法律严厉而公正的制裁。在法律面前,没有“议价权”。(何勇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