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部分师生监测校园物种长达15年 记录超300种动物为更好保护校园生物多样性
北大学生提议设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红隼捉到了一只麻雀,正飞过未名湖岸的博雅塔
近日,有北大师生在微信公众号上提出了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等保持校园生物多样性措施的构想,相关文章引发部分北大网友的热议。北大校方表示,学校已经了解到了部分师生的提议,目前针对包括“设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提议进行论证。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相关师生提出的“校园自然保护小区”面积约为42.5公顷,在构想中,“自然保护小区”的部分区域会停止清理枯木、落叶,不打除草剂等农药,从而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果。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大校园内监测到的动物有300多种,其中甚至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
学校正论证设立“自然保护小区”
在一个校园内要建自然保护区?近日,一篇《同学,你见过东方角鸮吗》微信公众号文章引发热传。文章中提到,北大校园内生物物种丰富,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部分北大师生提议要在校园内建“自然保护小区”。
从400多年前开始,北京西北方向便有一片水草丰美之地。因为此处多水,当地人便将这里称作“海淀”。如今从清华大学延伸到颐和园的湿地系统,成为北京城市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这道风景线上,北京大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北京大学团委机关报官方微信号的一篇文章这样介绍北京大学的重要性:“北大校园内生长着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群落结构完整的次生林,未名湖区域几乎微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所有类型,保存了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原生的生物多样性体系。”
这里也生活着出乎一般人意料的丰富物种。据统计,北京大学燕园中有至少300种动物和超过470种高等植物。
为了保护这些动植物,10月14日,有北大学子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章提出了建立“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呼吁通过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来保护校园内的生态多样性。
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殷部长17日表示,学校已经了解到了部分师生提出的,在校园内建“自然保护小区”等保护校园生态多样性的构想和提议,目前学校已经就此开了多次论证会。参与了部分论证会的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谭羚迪表示,如果相关的构想能够通过论证并付诸实践,将成为首个位于高校内的“自然保护小区”。
出生不久的东方角鸮,只是在树上呆望
计划涵盖校园大部分物种栖息地
谭羚迪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然保护小区”此前曾在国内一些地区施行过,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通常的自然保护区禁止或限制人们进入不同,‘自然保护小区’强调的是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界和睦相处。此外,‘自然保护小区’的面积往往并不大,其所处的位置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她介绍,在此前的一个“自然保护小区”的案例中,村民意识到村子周边的一处树林和其中的鸟类能够为村里带来旅游收入,因此将这处树林设立为“自然保护小区”,并订立了不得随意砍树、不得影响鸟类生活等规定。在这个案例中,鸟类的栖息地获得了保护,村民也从来参观的游客那里获得了经济收益。
“但在校园内开展‘自然保护小区’仍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找不到可供借鉴的先例。目前我们的构想中,提议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一些生物多样性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区,可以不清理枯木落叶,也避免使用除草剂等农药,保持这处地区的自然状态。”谭羚迪说。
谭羚迪表示,构想中,今后北大可以对校内不同的地区进行评估,对于人员车辆常常经过的地区,应当及时处理腐朽树木。而对于一些人迹罕至的区域,则可以以保护为主,或者调整砍树、修剪的时间,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根据部分北京大学老师和学生的构想,北大“自然保护小区”初步计划涵盖校园内的未名湖区、勺海、西门鱼池、鸣鹤园、红湖、镜春园、朗润园、燕南园和西门外蔚秀园的水域及次生林等地。面积约42.5公顷,覆盖了校园记录的大部分物种栖息地。
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前会长曹恭元表示,在这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提议中,也将北部水系划入保护小区的范围之内了。
夜晚未名湖沿岸,可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鹰鸮
师生15年监测记录超300种动物
虽然目前设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还处在论证阶段,但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的殷部长却表示,北大在保护动植物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过去10多年来,北大的部分师生一直在坚持记录北大校园内的动植物分布情况,这些资料可以为划定‘自然保护小区’提供重要的参考。”
谭羚迪也曾是一名校园物种记录者——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的一员。
2002年,北大绿色生命协会的成员就开始对燕园内的鸟类、鱼类、昆虫、植物情况进行调查。
2009年,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开展了系统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工作,并延续至今。相关的记录已经持续了15年的时间。
根据北大绿色生命协会的监测结果,目前北大燕园中的动物中,鸟类已达210种,兽类1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以及鹰鸮、东方角鸮、鸳鸯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在北大燕园记录到的濒危动物有细纹苇莺、黄胸鹀2种,易危物种有鸿雁、乌雕2种。
长期的观测令许多会员体会到了自然之美。曾经是北大绿色生命协会成员的王放长期拍摄北大校园里的野生动物,“夏天在荷塘,可以看到还在学习飞翔的家燕幼鸟张大嘴巴,落在荷花上等着家长喂食。夜晚循着叫声,可以在未名湖沿岸找到进入繁殖期的鹰鸮。刺猬性格羞怯,却在校长办公楼一线的小山上挖掘出庞大的地下行宫,夏天觅食、冬季蛰伏。”
在王放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多张红隼的照片。在一张照片中,一只红隼叼着一只麻雀翱翔过天空,背景是北大的代表性建筑博雅塔。在另一张照片中,一只红隼幼鸟趴在一处大楼外的空调室外机上。“它这是在用一个个空调室外机作为跳板练习飞行,等它成年之后,从人大到黑山扈,整个中关村都能时时看到它翱翔的剪影。”
根据王放的观察,北大校园内有至少两个黄鼬家庭,“一个总在野地游荡,另一个家庭则活动于宿舍区和食堂。”此外,刺猬、岩松鼠乃至赤链蛇,都曾经出现在王放在北大拍摄的照片中。
“在今天,北大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维系着山水交接,接纳着生物繁衍生息,会赋予城市更持久的生命力。”王放说。
文/本报记者 屈畅 供图/王放
相关链接:
“农民工+北大研究生”:一位党代表的不忘初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