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兴会
热腾腾的大米饭、刚出锅的油饼,这是日照市五莲县红泥崖村贫困老人的午饭。红泥崖村通过打造互助养老模式,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贫困妇女为贫困失能老人提供日常护理、洗衣服、打扫卫生以及做免费的午餐等,让村里贫困妇女有活干,困难老人有人管。(齐鲁网 10月21日)
红泥崖村养老模式最大的亮点在于,在紧密结合当地农村老人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实现了养老方式的创新。传统理论为我们构建的养老模型中,主要有社会化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但不论在哪种方式中,农村的孤寡贫困老人都属于边缘性群体。也正因此,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养老事业中的短板。
而今, “贫”、“困”互助的养老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它取长补短,将社会化养老的集约性、社区(村集体)养老的互助性、以及家庭养老的个性化融于一身。在家庭、社区、养老院之外开辟了一方养老的“新天地”。在农村公共养老面临资金环境等硬件约束条件较多、发展较之于城市养老相对滞后的当下,无疑提供了样本化的意义。
从实践角度来看,红泥崖村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效,关键源于这种模式深深根植于农村现实,紧密贴合当地农民现实。这个现实就是节约成本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实际:没有景观式漂亮整齐的集中楼舍、也没有丰富多彩的各色老年活动室,但当地政府从困难老人“饮食、清洁、生活照料”等最实际最迫切的需求入手,聘用当地贫困农村妇女的同时,以“零门槛”让困难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实现了资源的最佳匹配与效益最大化,将以养老为主题的这一民生文章做实。
同时,资源最优组合亦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应:政府以有限的投入,借助于“扶贫项目收益、公益岗位支持、社会爱心捐助”等多种资金筹措模式,在解决贫困妇女生活问题的同时,克服了财政资金有限的短板,以点带面,促进了当地公益事业多方位全面发展。藉此,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养老敬老、爱心互助之民风吹遍各个村落,凝聚成了社会的共识。
可见,积极的智慧与创意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公共服务事业中的制约因素与短板。以此为例,相比较传统养老敬老工作中简单的送钱、送物,“贫”“困”互助模式无疑在有限投入的条件下,使养老工作步入了系统化、长效化的轨道。这种模式既控制了成本,又使得公共资源收益最大化。因此,当地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在民生投入上越来越追求质量、注重成效的积极态度亦值得点赞。
贫困互助模式,在解决农村养老这一民生短板问题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在人口步入老龄化、“银发浪潮”汹涌而来之际,加之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群分化与人口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养老事业将会不断呈现新的问题,涌现出新的需求。而要应对灵活多变的新形势,需要我们以动态得思维去直面问题。传统模型固然有其借鉴意义,但更要发挥创意,直面养老需求的根本与核心。
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