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玉
曾经看过两张照片,记忆犹新。第一张是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时期,李鸿章对慈禧太后说:“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另一张是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订单,首相卡梅伦告诉伊莉莎白女王“中国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
从师夷长治以治夷到奋起直追,实现引领跨越,中国铁路走过太多的弯路。但我们为之自豪的是中国高铁的发展如火如荼,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实现了格局大变。
当完全自主创新的“复兴号”的横空出世时,全世界为之惊叹。一排矿泉水瓶倒立在车窗上,纹丝不动、水波平稳,一枚小硬币傲然站立,而这折射出的是我们技术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
时速350公里、发送旅客59.2万人次、平均客座率95%……这是中国“复兴号”动车组迎来运营“满月”的一组数据,也是过去一个月来,“复兴号”交出的成绩单。
如今,中国高铁终于实现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中国新的“外交名片”和“形象代表”。
在人民日报《中国进入新时代》宣传片中,一列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复兴号”从高架桥上疾驰而过,映衬着祖国的绿水青山、繁荣富强。据悉,截至2016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通车高铁里程超过2.2万公里。中国累计投入运行的高铁动车组达到2595组,超过全球总量的60%。同时,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网络。当飞驰的高铁穿越千山万水,我们的时空观念便在一次次的技术颠覆中被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在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中蒸蒸日上。
宏观成绩的背景下,离不开铁路的服务创新。从“高铁外卖”到“高铁WiFi”,从“自主选座”到“接续换乘”,从“刷脸进站”到“微信支付”,技术突破和服务创新让铁路更具亲和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交通强国。而高铁无疑是这场“硬仗”中的先锋。2016年新修编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铁规模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高速铁路达到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交通强国的擘画是民族复兴的源动力,这是对民众从“走得了”到“走的好”的庄严承诺。
长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高铁风华正茂,但是我们仍需努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速度”的中国高铁必将攻坚克难,一路前行,将自己这张“中国名片”越擦越亮。
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