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7日,2017“第十一届果蔬加工产业与学科发展研讨会”上,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吉建邦作专题报告 (记者 任桐摄)
探讨果蔬加工痛点难点,推进果蔬加工产业发展。10月26-27日以“营养健康,科学发展,智能制造”为主题的2017“第十一届果蔬加工产业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海口市举行。研讨会上,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吉建邦立足海南本土果蔬槟榔,作了题为《槟榔文化、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专题报告。
吉建邦介绍,中国槟榔种植的主要区域在海南、台湾,云南和福建,海南种植面积达220-2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5%以上,鲜果年产量40-60多万吨,产值150-160个亿。槟榔是海南第一大热带经济作物,是海南230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被誉为“幸福果”。
目前槟榔一般鲜食,加工的产品包括食用槟榔、槟榔花茶、槟榔花茶饮料、槟榔花酒等。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新装备在产业中的普遍应用,槟榔加工技术进展很大。但从整体上看,海南果蔬加工产业较薄弱,槟榔加工也是如此。
吉建邦说:“海南省本身以鲜果种植为市场,缺乏可加工果蔬,因此,经常会出现一方面果农鲜果滞销,而另一方面果蔬加工厂又缺乏原料的情况。另外,加工产业科技投入较低也是制约果蔬加工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针对槟榔加工产业现状,吉建邦提出,建立“槟榔学”的理论,即用现代食品科学理念规范槟榔加工产业发展,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加强槟榔加工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槟榔加工产品安全问题及行业定位问题;二是制定及推行槟榔干果强制性标准,促进槟榔加工产业绿色发展;三是创新槟榔加工技术及装备,推动槟榔加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另外,吉建邦还说:“槟榔的传统观念要有所改变,以前槟榔被称为‘懒作物’,就是农民种上槟榔后就不管了。今后要破除旧的观念,鼓励他们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这样才能把海南的槟榔种好,使槟榔农户取得好的收益。”
附:
吉建邦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研究员,热带果蔬采后保鲜技术方向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各一项,主持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二项,主持2013年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一项,主持省重点等其它科技项目多项,获得科技成果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在专业级期刊上发表论文55篇,出版专箸1部,参与撰写著作1部。
相关链接:
《阿婆的槟榔》斩获国际大奖!海南本土电影前景可观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