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浓郁古风 肃穆气氛 地域色彩鲜明
天后祀奉 妈祖巡游为民祈福
妈祖巡游是祭典仪式中最为壮观的场面。
26日凌晨4点不到,临高妈祖庙巡游队整装待发赶往海口,参加一早在海口举行的天后祀奉活动。今年10月28日是妈祖羽化升天1030周年纪念日,26日一早,位于海口中山路上的天后宫锣鼓齐鸣,来自全省各座妈祖庙18支巡游队伍、500多名妈祖信众在这里集会,参加由海南省妈祖协会、海口市妈祖协会举行的祭典仪式和妈祖巡游为民祈福活动。
妈祖被尊为海上女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后祀奉以其厚重浓郁的古风、庄严肃穆的气氛和自成一体的形式,构成了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文化体系,经过700多年的积淀,天后祀奉已形成根植中华的妈祖文化,发展为有海外华人参与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民间活动。
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天后祀奉代表性传承人罗家善介绍,天后祀奉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宫庙祭祀中又分成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两种,逢庙会祭祀时要举行祭祀大典,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两次庙会祭奠是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 )和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吸引数千信众参加。
天后祀奉礼俗经过沿袭发展,目前在海口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和内容。祀奉祭奠时,在宫(庙)前的平台上搭设祭台,安放烛台、香炉,摆上包括全猪、羊、鸡、海鲜、饭及水果等祭品。主祭人诵读祝文,信众虔诚上香、膜拜、祈福。祀奉仪式前后,会有由仪仗队、武术队、腰鼓队、歌舞队、舞龙队、舞狮队等文艺团体组成的表演队伍,在以地方曲调为伴奏的乐曲声中进行表演。
最为壮观的场面是妈祖巡游:由四人将妈祖神像用“銮驾”从宫(庙)中抬出,举着帅旗、令旗、头牌、刀棍、“天上圣母”牌等的仪仗队跟随其后,被大队信众簇拥着浩浩荡荡按既定线路向海边和街巷巡游。妈祖坐的銮驾不是被抬得四平八稳,而是摇摇荡荡,据说荡得越厉害就越能保平安。巡游结束后,祭拜人员返回宫(庙)中,再次向妈祖行礼,仪程结束。
谈到妈祖信俗的保护和传承,罗家善说,各级政府对这项非遗的保护举措令人欣喜:今年2月,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路海口天后宫正式回归文物部门管理;3月,白沙门天后宫被海口市政府列为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6月由文物部门向财政部门提请进行抢救保护拨款。此外,民间的保护工作也颇见成效。海南省妈祖协会、海口市妈祖协会筹集多方力量,对省内的各座破损的天后庙进行了修缮,同时规范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收集造册,《海口妈祖信俗》也正在紧张编撰,该书将系统地展示妈祖信俗的历史由来和发展概况,预计在明年上半年面世。
小资料
天后祀奉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
妈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在福建话里是“母亲”的意思,人们以母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敬而亲之、亦神亦人的神祗,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人物历史原型为宋代莆田湄洲渔家女林默(林默娘),致力于帮助她的同胞和乡亲,无数次对海难中的幸存者施以援救,后得历代皇帝先后36次叠奖褒封。
2009年,中国提名的“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至今已有700多年,集中展现了海口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和妈祖文化。
记者梁冰 摄影报道
(海口网10月27日讯)
相关链接:
福建湄洲岛将隆重纪念妈祖羽化升天1030周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