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乡村游成旅游扶贫主角
不管是船桨铁锚的渔家风情,还是青砖黛瓦的田园诗意,亦或是大山深处的黎族苗族风情,海南的青山绿水总能吸引大量的岛内外游客前来欣赏游玩,也给乡镇和村庄中的贫困户们带来了改变生活的新希望。
近年来,我省以全面深入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培育出了琼海田园城市、琼中奔格内、保亭布隆赛等一批特色鲜明、初显规模、影响较广的乡村旅游产品。数据印证了乡村旅游强劲的发展势头:2017年上半年,全省接待乡村游客515.09万人次,同比增长21.7%,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5.31亿元,同比增长32.4%。
乡村迎来城里客
茂密的槟榔林掩映着质朴的民居,小径蜿蜒曲折,三角梅、朱蕉等花卉点缀其间,风光醉人。这是行走在海南农村随处可见的场景,也是游客寄情于景的乡愁所在。
城乡没有边界,不设“景区”而又处处自成景区,这就是我省全域旅游的魅力。
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的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是游客们心中最为向往的目的地。在村中的小广场,停放着不少海口甚至内地牌号的车辆。“加脑村,要慢慢走,细细品。”来自海口的游客黄菊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加脑村,这次,她还带了几位好友一同游玩。
陈秀兰苗绣工作室里,手工织绣的挎包、头巾、腰带、发卡等产品充满民族特色,成为姑娘们的最爱;路旁的小卖部,也挂起了“苗家特色产品出售”的招牌,大山五月茶、野生蜂蜜、山兰酒、苗家萝卜干、苗家酸菜前围满了游客。“这萝卜干是自家晒的,烧腩肉最好吃”,“五色饭是蒸熟晒干的,泡过之后就可以煮了”……老板蒋昌军一边回答顾客问题,一边打包收钱,忙得不亦乐乎。
投身旅游 激发内生动力
地处五指山腹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什寒村坐落在红毛镇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长期以来,受高海拔低热气候、交通闭塞等因素制约,曾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近年来,通过对什寒村进行“奔格内”乡村旅游示范点功能的全面提升和改造,当地政府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农家乐、民宿客栈、旅游商品开发等新业态,大力开发黎族苗族特色饮食文化、黎族苗族歌舞表演、黎族苗族婚庆活动等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生态、健康的旅游产品需求。
这让李雄尝到了甜头。2015年,贫困户李雄瞄准了什寒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商机和收益,在自家鱼塘边上开办了农家乐和土特产店,年收入从2009年不足5000元提高到2016年近8万元,光荣地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目前,什寒村现有农家乐19家,其中18家均为村里原来的贫困户经营;村里还有各类民宿床位97个,价格从80元至328元不等。学技术、搞养殖、开饭店等悄然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为迎合日益增长的亲子游市场,海口石山镇人民骑兵营开设“家庭农场”,为城市家庭提供土地租赁、托管代种、产品认养、自行耕种等多种形式的私人定制服务。“通过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间苗,让孩子认识、学习自然,体验劳动的快乐。”李可航的妈妈总会在周末带上孩子来到属于自己的小菜园,享受乡间时光。
五指山市红山镇什会村,村民采用林下种植的方式,让国家茶树保护新品种“紫娟”茶苗与山林中的藤、花、蕨、桫椤等300多种植物链共生在热带雨林之间,独特的“茶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采摘。当地村民们借此机会开办农家乐,销售一些农副产品,日子渐渐富裕起来……
记者了解到,我省在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时,打造乡村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体验型、科普教育型、休闲运动型、民俗农庄型和特色餐饮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了琼中什寒村的黎族苗族文化、文昌乡园的南洋文化、琼海七星伴月景区的传统风俗文化、三亚小鱼温泉景区的温泉文化等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打造出了琼海等全国乡村旅游先进典型,也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相关链接:
海南休博会与欢乐节同期开幕 为市民游客呈上旅游大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