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重阳节,孩子敬老“玩”出新花样
二十七小学生为老人表演才艺。 (二十七小学供图)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连日来,海口教育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才艺秀“搬”到敬老院
记者走访获悉,今年的重阳节学生不只给老人送吃送喝,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才艺,为老人送去了才艺秀,惹得老人们开怀大笑。
10月27日下午,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四(6)班的同学们在学校工会、德育处大队部的组织下来到位于南海大道的海南省托老院开展慰问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为爷爷、奶奶送去了节日礼物和温馨祝福,受到老人的热烈欢迎。同学们通过与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帮忙按摩等,为老人们带来了浓浓温情。此外同学们还为老人献上朗诵、舞蹈、歌曲、跆拳道等精彩节目,让原本寂静的敬老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来到老人居住的四楼,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到房里向老人问好,并把老人请到大厅,为老人们集体朗诵《秋天》,表演双人跆拳道,合唱《老鼠和大象》,讲《骄傲的老虎》,舞蹈《团团爱》,独唱《想念》等,学生们富有朝气的才艺让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努力让学生知晓节俗
重阳节前,在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副会长田野正在引导学生们开展重阳节传统文化活动。田野表示,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组织策划相关活动,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过传统节日,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通过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支持各学校开展尊亲敬祖、敬老敬贤、讲仁守义、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的宣传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该校匡华老师表示,我国的孝文化由来已久,无论当今社会如何日新月异,孝道都依旧是中华儿女血液中不变的魂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孙子来当一天爷爷
在节日前一天晚上,家住海口市龙华路的周小娇女士和丈夫王先生回屯昌老家把父亲接到海口团聚,一起过重阳节。
周女士夫妇事先就已和读初三的儿子王理禾商量好,节日当天王理禾来当一回“爷爷”,爷爷当一回“孙子”。“我会用爷爷疼我的方式来疼爷爷。”王理禾表示,一定会让爷爷度过愉快的节日。
当天早上6点刚过,王理禾爬起床,在母亲周小娇的协助下,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给爷爷做早餐。一会早餐准备就绪,待70多岁的“孙子”就坐,王理禾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又往碗里夹了一块农家鸡,“‘乖孙子’,吃早餐了,这都是你最喜欢吃的。”爷爷听了,脸上笑开了花,拍拍王理禾的肩膀,说“谢谢‘爷爷’。”
饭后,“爷爷”王理禾又把洗干净的苹果削皮、切成片,然后将牙签挑起一小块苹果送到老王嘴边,“‘乖孙子’,张嘴。”爷爷很愉快地配合着。祖孙俩的默契也让周小娇夫妇很欣慰。“小时候爷爷就是这样疼我的,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部都给我。”王理禾告诉记者,这次换成爷爷的角色让他明白了,敬老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担当。
重阳节小知识
“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楚辞·远游》中就有“集重阳人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但这里的重阳跟节日无关。最初九月九日主要是作为禁忌日出现在民俗生活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因其能“令人长寿、以拔妖邪”。 古代以阳九为灾数,《汉语大词典》把“九丑”解释为“指禁忌之凶日”,重九则是凶上加凶,避灾攘邪理所当然。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副会长田野介绍,我省重阳节俗以民间有歌谣咏重阳,“九九”重阳祭先人吃重阳糕、沐艾叶水为主。据考证,在海南东部文昌、琼海一带的民间,流传着一曲名为《重阳节登铜鼓岭歌》的民间歌谣。历史上海南岛有人居住的地区多为平原地带,高山并不常见。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重阳佳节往往会远足海边,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
记者 吴祝好
(海口网11月1日讯)
相关链接:
古诗词里的重阳节
黄晓明Angelababy重阳节惦念空巢老人 低调委托志愿者送暖心关怀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爱心敬老宴公益慈善慰问活动在海口举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