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 “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 第十三期之《移动社交网络时代的传谣与辟谣:技术逻辑视野下的新态势与新对策》报告发布会10月3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报告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内容特征和传播特点,并对辟谣举措和路径给出参考建议。
报告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谣言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上,科学常识、社会时政类谣言最多,图片和视频类谣言比例不断上升;叙事上,谣言具有程式化结构,善于运用故事元素,引入专家观点和数字数据,情理交融;议题上,谣言呈现日常生活化、普遍化特点;传播上,谣言呈现“社交货币化”,“谣言营销”现象蔓延。
分析谣言语料发现,谣言的平均标题长度为23-24个字,标题中常带有“神秘”、“真相”、“揭秘”、“震惊”等关键词,标题中感叹号、问号居多,新闻式和数字式的标题是最常见的标题形式。同时,谣言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角,力求引起同情或恐慌,以此吸引更多关注。
根据报告,谣言有制造、传播、高峰和消亡(或反复)四个阶段。报告选取七类谣言,分析其转发次数发现,只有20%左右的谣言会获得一个不断转发和重复出现的机会,80%的谣言会自动消解。对网络谣言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析统计发现,由于各辟谣平台和当事人的及时辟谣,60%的谣言活跃期都在7天以内。报告指出,网络谣言在传播结构上最大的变化是圈群化传播,圈群化是和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网最为接近的网络结构,是最适宜谣言传播的结构。
报告显示,女性是传谣主体人群,男性是造谣主体人群;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是信谣的主要人群;农村或三四线小城市地区是谣言易感重灾区;低学历人群是谣言易感人群。
报告指出,现价段主要的辟谣举措和路径有: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辟谣平台,建立“谣言池”的辟谣机制;针对反复出现的周期性谣言建设数据库开发辟谣小程序;针对公众辨谣素养进行辟谣公示及安全教育;建立技术识别系统、举报人工处理系统和辟谣工具三位一体的综合辟谣机制。
报告还指出,网络辟谣中,谣言发布时阅读者众多,辟谣时很多人看不到,形成了传谣与辟谣的信息曝露不对称现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网络辟谣越来越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第一,变被动为主动,辟谣关口前置化。第二,变内容识别为节点识别,强调人群画像。第三,变各自为战为综合治理,网络辟谣的社会化。
据悉,本次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相关链接:
京师论坛聚焦“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经典”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