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索创新型体育课模式,在大一年级推广一款跑步类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按要求,该校2017级全体学生需在本学期进行35次有效跑步才算符合标准,获得本学期体育课期末总评的20%成绩。(11月1日中青在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深刻地嵌入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将跑步APP与体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跑步APP纳入评价体系,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值得肯定。
伴随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大学生体质下降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不少大学生的脑海里,体育锻炼在价值排序中处于底端位置,在他们看来,体育锻炼属于私事,想活动就活动一下,不想活动就可以不活动,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陷入边缘化境地。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里,通常都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结合。这样的评价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只要平时上课按时出勤,只要期末考试成绩还凑合,就可以轻松过关。这种相对粗放、宽松的考评机制,既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尊重与敬畏。当体育课程成为部分大学生眼中的“鸡肋”,通过体育课程来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制度善意就会大打折扣。
将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融入了“技术视角”,让评价体系更加多元、评价标准更有“准头”。更为关键的是,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真正实现了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将考核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那些喜欢“临阵磨枪”的机会主义者无机可乘。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倡导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 “跑步APP”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可助力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