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11月2日电 财经观察:短期起伏无碍人民币国际化大势
新华社记者高攀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与两年前相比有所下滑。一些西方媒体便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稍显停滞”。
但从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和金融改革开放的大势、市场驱动的贸易和投资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来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从长期来看必然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
SWIFT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占有率回落至1.85%,低于两年前的2.45%。分析认为,中国管控资本流出、人民币信用证使用减少、离岸人民币存款下降和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是导致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暂时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从贸易和投资需求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驱动力并未改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然远低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或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目前中国经济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5%,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约12%,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尚不足2%,贸易结算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伴随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A股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新兴市场和全球基准指数、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债券通”)合作上线,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也会明显增长。
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认为,鉴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规模,在不久的将来,机构投资者如果想要获得高于基准水平的回报率,就一定要配置人民币资产,而2017年可被视为人民币深度参与全球资产配置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快人民币被用作全球贸易、融资和投资货币的步伐。SWIFT的数据也显示,过去3年人民币业务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增长前景良好。截至去年底,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使用功能的进一步认可。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人民币能否以相对稳定的汇率进行兑换、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工具和成本如何、能否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和流动性充足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等。这些均需要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得到化解。
SWIFT认为,中国的长远战略依然是促使人民币成为深受信赖、使用广泛的储备和结算货币,以广泛用于往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商业支付和资本市场投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有望在未来数年支持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恢复增长态势。
应当看到,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态势没有变,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驱动力没有变,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基础和支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今年初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中长期战略,要保持定力,稳步实现目标。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起伏,但只要中国继续推动改革、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人民币国际化自然水到渠成。
相关链接:
财政数据进一步印证经济回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