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村民陆续收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十一月,海南岛仍然温暖如春,当自然的馈赠把琼岛处处染成金黄色,青松乡的山兰稻也熟了。
作为海南黎族山区的特产,山兰稻还是一部传承了上千年的黎族农耕活历史,如今全省种植面积约有4000亩,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青松乡就超过2000亩。
山兰稻这种属于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所筛选出来,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而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在海南漫长而原始的农耕历史中,山兰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赖以为生的口粮,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山兰稻从未消失于海南人的饭碗。
中国热带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水稻研究专家尹明说,从目前白沙、琼中等地保留下来的农耕技术以及旱稻品种,结合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可以肯定,早在两汉时期,我省西部的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将山兰稻作为主要的口粮来种植。
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俯瞰即将收割的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俯瞰即将收割的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中的“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盛唐名臣李德裕《贬崖州司户道中作》诗中的“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苏轼《和劝农诗六首有序》(二)中的“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怪珍是殖。播厥熏木,腐余是穑。”等等,都描述出了黎族先民刀耕火种种植山兰的生动场景。
如今,海南独有的山兰不仅仍在继续种植,甚至还走出国门,生长在非洲国家科特迪瓦的海岸边,为当地居民提供着可靠是食物来源。而千年的时光并未冲淡黎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每到山兰收获的季节,黎族同胞们会用盛大的庆祝仪式来回馈自然的赠予。
“啦奥门!”,这句在黎族语言中表达第一次收割喜悦的词语,同样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青松乡黎族中,“抱有黎”是一种独特、原始的庆丰收传统,在海南黎族文化里,是除“三月三”之外又一盛事。
今年,这一盛事格外隆重。
依托悠久的山兰种植历史,白沙在今年将“啦奥门”盛事打造成了一项深具民族文化特色、饱含丰收喜悦之情的旅游文化活动,在盛邀贵客尝新米之余,还邀请游客来到遍植山兰稻的山坡,与黎族同胞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而白沙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借助山兰稻本身的历史渊源与特色,加上丰富多彩的黎族农耕文化,他们正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白沙品牌化的旅游活动和文化、美食盛宴。用“穿越千年”的方式,为大众呈现出千年前海南黎族农村在丰收后的庆典,同时将黎族的农耕文化继续传承,让山兰滋味氤氲于口、让民族文化镌刻于心。
千年前的海南农村是什么样子?刀耕火种的年代黎族先民如何分享丰收喜悦?如果想象不出来,不妨来青松看一看。
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俯瞰即将收割的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俯瞰即将收割的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俯瞰即将收割的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2017年11月3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俯瞰即将收割的稻谷。海报全媒体中心记者袁琛摄
相关链接:
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开园
为白沙贫困户建牛栏 警企联手促脱贫
白沙电商线上总交易额破亿元 80多种农产品畅销全国
海南白沙羊风极:黎村致富“领头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