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特展明日在省博物馆开幕 一个油醋瓶、一个花口盘,藏着一段故事
50多件青瓷器文物给你讲述历史
5日,“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将在海南省博物馆一层1号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2018年1月31日。展品从上海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等单位馆藏中,遴选了50余件自唐代至民国时期,反映青花瓷技术、文化、艺术特征的代表文物,多角度地诠释青花瓷的发展脉络、艺术鉴赏、文化内涵、制瓷工艺、科学鉴定方法等。通过青花瓷制瓷艺人进行现场非遗展示与互动,结合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给观众全方位、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体验。
这些展出的青瓷器文物中,有哪些珍品呢?
记者 易帆 文/图
清朝康熙·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
双口,器腹隔断,可同时存放两种液体,通常用来盛装橄榄油和醋,是西方人佐餐调味的用器。
在欧洲玻璃和陶器中,均可见类似器形,这件油醋瓶应当是中国工匠根据西方订单仿照烧造的。明末清初,中国瓷器对欧洲的输出达到高峰,在当时的瓷器贸易中,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份额最为突出。根据公司档案,荷兰人还提供木样画稿,在中国订购了许多适应西方需求的器形与纹样。对此,《景德镇陶录》也有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式样奇巧,岁无定样。”这些西洋的式样和装饰,为古老的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活力。
元朝·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小口折沿,丰肩,腹下渐收,浅圈足,足底无釉,是典型的元代梅瓶。梅瓶在宋元时期大致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作为花器使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多有描绘;另一种是作为酒瓶使用,如此类元青花梅瓶常见有带器盖者,且上海博物馆藏宋代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梅瓶,上书“清沽美酒”铭文,皆可证实梅瓶作酒具的用途。此器身以青花装饰,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纹饰至上而下分别为缠枝莲、缠枝牡丹、仰莲瓣,间以卷草和弦纹相隔。整体构图繁而不乱,给人以饱满的视觉享受。
清朝乾隆·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
据悉这件瓷器是外销瓷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古代航海和瓷器贸易历史,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件帆船图盘是外销瓷纹样“中西结合”的典型范例。盘沿绘童子持莲及游鱼纹,寓意“连生贵子”。盘心饰三桅帆船一艘,从横帆式样和桅顶的三角旗看,是西方的克拉克(Carrack)及大帆船(galleon)式样,但船头及船型却又类似中国福船,是两种船只的结合。这种中西结合的帆船式样,成为中西交流中的有趣一景。在十八世纪的外销瓷器中,有许多绘有帆船纹样的瓷器,不少是船员在广州停泊期间订制的纪念品。
元朝·涩胎青花云龙纹砚盒
砚盒由盖与盒身两部分组成。盖面微隆,用青料绘双角五爪隆两条,盖沿饰云纹。盒身中心凸起一台柱,柱体与器壁间沟道宽深,外壁绘波涛纹。器底平,中央有一圆孔与台柱想通。该砚盒涩胎,绘画后未施透明釉覆盖,故青料呈现的是深褐色。
砚盒的特殊的呈色现象反映了青花钴料的呈色机理;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试料盘表明该时期陶工不再满足于使用单一青料,开始寻求青花色彩的新突破。而成化时期烧制的斗彩缠枝莲纹把杯发色淡雅,线条清晰不晕散,是当时国产青料——平等青运用的典范之一。
相关链接:
“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11月5日起在省博物馆展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