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4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新的标准化法都有哪些制度创新?将如何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对此采访了业内专家学者。
扩大标准制定范围 建立政府协调机制
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标准化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役”近30年标准化法所确立的标准范围过窄,侧重工业领域,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瓶颈”。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4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在发布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在标准范围上,新的标准化法“明确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各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都应当制定标准,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的标准化法明确,国务院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逢征虎说,标准化工作具有涉及面广、跨部门跨领域的特点,在标准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要素的背景下,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和决策。
强化标准统一管理 标准供给打破政府“包办”
标准“打架”,会让守法无所适从。新的标准化法强化了强制性标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减少标准的重复交叉矛盾。
逢征虎说,将原来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统一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由过去的三级整合为现在的一级,并对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定,可以更好地实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
新的标准化法还赋予团体标准以法律地位,构建了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逢征虎说,社会团体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者和中介,在标准制定上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但在过去,标准化领域的标准制定由政府“包办”,社会团体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可以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满足市场和创新的需要,并由此改变我国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国际化活动 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贸易“通行证”。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制造大国,需要更加重视标准化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新的标准化法首次提出,国家积极推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标准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新的标准化法强调了中国在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公开性和透明度,真正使标准化工作能够与国际规则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软连通’,助力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田世宏说。
他说,过去我国更多强调采用国际标准,现在既要结合中国国情来采用国际标准,还要推动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
新的标准化法还取消了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这个制度既是‘放管服’改革的需要,也充分释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逢征虎说。
相关链接:
美军首度空袭索马里IS据点 与索政府军合力反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