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10日电(记者张紫赟)“通过阅读知道国家在走什么样的路,百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心里美啊。”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内,80岁的王定德正在阅读一本新闻杂志,因为忘带老花镜,他一边用手指逐行扫过,一边默念。
王定德是一名乡村退休教师,如今在县城与儿子生活,每天闲下来时,便会走二十分钟路来图书馆阅读,一待就是一下午。回忆以前,他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那会条件简陋,藏书也少,但老百姓阅读热情高涨。”
肥东县图书馆建立于1958年,后并入县文化馆,1979年再次被划出建立县图书馆。今年52岁的馆长葛圣梅,1985年从学校毕业便进馆工作至今。由于当时人手紧张,葛圣梅负责图书管理员与财务两份工作。300平方米左右的图书馆内,藏书数千册,每逢大雨屋里就会进水,工作人员与读者们一起拿着盆朝外舀水,雨停了,屋里的泥巴地早已泥泞不堪。“老房子湿气大,工作人员个个都患了鼻炎。这也是职业病吧。”葛圣梅打趣道。
虽然环境艰苦,但爱读书的人特别多,你借我还,两三个管理员在借书台前忙得没时间坐下来休息。遇见书有破损,工作人员就用糨糊、信纸、剪刀糊书。“那时文化生活匮乏,书太珍贵了!”葛圣梅说。
1996年肥东县图书馆迎来了一次“蜕变”。由地方政府开发,建成了一幢商住与图书馆一体的综合楼,馆址面积600平方米,窗明几净,藏书也增至2万多册。随着国家对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愈加重视,肥东县图书馆迈入发展快车道,管理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以往用手抄卡片的记录方式,逐渐进化成信息化的扫码借阅。2007年还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在当时,电子阅览室火爆极了,只能规定每人一次两小时的阅读时间。”
2012年,肥东县图书馆迎来新的搬迁,迁入了位于县文化广电大厦内,功能上除原来的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还增加了设有盲道的残障阅览室。如今藏书已有27万多册,200多份报纸期刊。去年开始还接管了20个乡镇图书馆,300个农家书屋。
“乡镇分馆与县图书馆实现了统借统还。”孟佳佳是肥东县一名乡镇卫生院医生,没事便来借阅医学书籍和小说,有时帮孩子借阅读本。
“两次搬迁,见证了这个县城图书馆的飞跃,更见证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葛圣梅说,上世纪80年代没有购书经费的说法,想要采购新书时就要找领导“批条子”,后来购书经费纳入预算,慢慢从2万元、5万元涨到现在的30万元,各类文化项目经费也在逐年增多。
对比过去络绎不绝的借书人潮,葛圣梅说,虽然现在到馆的读者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的人少了。只是因为现代技术手段为阅读提供了更多选择,以肥东县图书馆为例,2016年8月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网上查阅续借书籍,还为读者提供数十万册的电子书籍资源。2016年10月又在街头设立了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方便老百姓借阅。“上世纪80年代办证的读者2000余人,如今已有近2万人。今年1至9月,我馆共接待读者约9.4万人次。”葛圣梅说。
一座面积更大,设施更现代化的新馆,正在这个县城临湖而建。肥东县图书馆将在不久后迎来再次搬迁。谈起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葛圣梅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图书馆是一座县城的文化地标。随着法律施行,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县级图书馆将克服人才短缺等瓶颈,迎来更大发展,满足百姓更丰富的精神需求。”
相关链接:
图书馆不仅是放书架的地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