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飞燕杂技团团长尹波带着他多年精心打造的舞台剧《魔爱》回到家乡安徽临泉展演,在第四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上收获阵阵掌声。
临泉,拥有237万人口,是中国第一人口大县,“中国杂技之乡”。
杂技古称“百戏”,兴于西周,盛于汉代。东汉时临泉境杂技演艺初露端倪。如今,“杂技”已是临泉的一个招牌。
尹燕春:两毛钱中觅欢乐
尹波的父亲尹燕春,是临泉杂技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年71岁的他,笑言自己已退居幕后,做后台总指挥。
他回忆道,年少时在一杂技团学技艺,直到1979年,他组建一个杂技团队,招收一班学徒,在仓库中苦练半年,就开始边训练边演出。
他说,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每次演出现场观众很多。1983年,他捕捉到杂技市场没有“马”的元素,就买了几匹马,涉足马戏,在安徽六安、金寨等地演出,效果很好。
他说,那时候演出现场是自己搭建的一个大篷,里面约一千个座位,“两三毛的票价,生意真是火爆。”
1986年,尹春燕的儿子尹波,凭借马上射箭等精彩表演,获得是届安徽杂技节比赛的头名。尹燕春介绍儿子那段“马背上英俊少年”的时候,很是自豪,“凭良心讲,真是一流。”
至此父子俩均在杂技界小有名声,于1989年同时进入中国杂技家协会。
他说,自己组团从事杂技数十年来,作为一个民间的草根社团,虽没有遇到大起大落的事件,但也有低潮的时候。在低潮时,积极转型、与时下结合才是关键。
尹波表演《魔爱》中。 钟新 摄尹波:危机感中寻突破
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市场需要什么就寻找需要的突破口,是尹家父子杂技事业一直以来不变的思路。
尹波说,作为民间演出团体,首先考虑的是吃饭问题,生存下去才能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和大梦想。
他说,虽然现在大小活动不断,但我有深深的危机感。
他说,现在市场变化很快,从最初的杂技专场,到后来综合性晚会,杂技只是一个节目,再到如今需要量身打造剧目的变化。这都需要以自己的“不变”技艺硬功夫赢得变化万千的市场。
尹波从小受父亲影响,和姐姐们一样都从事杂技事业。他说,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杂技事业,虽然因此和老婆争吵过,他还是很坚定,杂技必练,至于是主业还是副业,未来尊重孩子的意愿。
尹燕春和尹波的故事,只是临泉杂技从业者的一个缩影。目前,临泉县拥有1200余支杂技团队,涌现了韦小庄、马楼等十几个专业村。其中,韦寨镇韦小庄自然村35户、200余口人,就组建了30余个杂技团队,几乎达到一户一车一队。
据统计,临泉杂技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收入逾3亿元人民币。这些杂技团队经常走出国门,足迹遍布美国、埃及、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
安徽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葛光介绍,近年来,安徽多措并举推动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目前,安徽省已有民营艺术院团2500余家,年演出52万余场次,年收入超过10亿元。他说,民营艺术院团成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完)
相关链接:
普京帮忙 乌克兰政府欲和民间武装交换俘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