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昔日边陲渔村蝶变转型
鹿城扬帆追梦新征程
黑白照片中,三亚解放路,街道窄小,沿街建筑低矮破旧,街上行驶着零星几辆汽车、自行车、三轮车。“阿侬,看得出这是以前的三亚吗?”年近80岁的“老三亚”容开宏细翻着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向孙子娓娓道来鹿城故事。
这段黑白记忆,很难与今天三亚这座充满朝气、活力的国际化滨海都市联系起来。自1987年11月20日三亚升格地级市以来,三十载光阴弹指一挥,三亚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抢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建立,以幸福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市,创新求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昔日边陲渔村蝶变转型,书写时代新华章。
夯基础:经济发展大步走
屹立于三亚东南角山顶,一座高达15米的“鹿回头”雕像,记载着城市的文化之根、发展之脉,“鹿城”由此得名。
时针回拨30年,1987年10月1日,正值筹备海南建省、三亚升级时,一场“鹿回头会议”在此召开。会上,筹备组成员确定了“把三亚建设成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一个多月后,在近33万鹿城儿女的殷切期盼下,国务院正式批准三亚升格为地级市。
然而,要成为国际之都,并非易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2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18亿元,这,就是1987年时三亚的全部家当,第一产业占据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一个港口,一条解放路,一条红旗街,路上有一座电影院,一个菜市场,完全就是个小渔村!”三亚市民何太胜对当时“巴掌大”的城区记忆犹新。
在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年代,三亚百业待兴。时任市领导班子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带动三亚经济起飞的中心产业来抓。那一年,三亚旅游接待人数仅为13.99万人。
这座边陲渔村,正式开启传奇的“旅游时代”:建成国内首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凯莱度假酒店,三亚逐步成为国内酒店国际化水平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建成国内首个国际邮轮专用码头;推动“离岛免税、航权开放、26国免签、空域开放”等优惠政策落地,打造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创新“四位一体”治旅模式,成立我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
短短30年间,三亚旅游产业质效齐增,2016年,接待过夜游客16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4亿元,较1987年均成百倍增长。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稳步推进,带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联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各美其美,国际航线网络逐步加密,南山“4+2”、亚特兰蒂斯等项目加速建设。
聚焦城市发展,优化产业格局,三亚加快构建以大旅游为支柱、以新兴科技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打造三亚现代化经济体系。三亚围绕“绿色有机”做文章,做强农业品牌、打造“南繁硅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十镇百村”;同时,以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互联网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新兴科技产业发展。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475.5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89.58亿元,是1987年的500倍!
今年8月,三亚通过《三亚市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行动方案》,以“十大行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三亚城市地位特殊,必须以改革开放的思维,国际化的路径,世界级水准的规划、设计和谋划,干一项成一项,坚定不移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当好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排头兵。”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说。
补短板:幸福民生奔小康
三亚市吉阳区罗蓬村脱贫户蓝德珍说,自己有道不完的感谢。去年因专业养殖技术缺乏,家中245只鸡交叉感染全遭殃,党员“亲戚”、扶贫干部知道后,立即请来了养殖专家指导生产、加强防疫。
这样的助贫故事在三亚一个个贫困户家里上演。夯实扶贫开发队伍、特色产业开发、医疗健康工程、社会保障基础兜底等13项精准扶贫措施,温暖着贫困户的心头。2016年,三亚实际脱贫人口4678人,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7406.64元,同比增长160%以上,均达到“吃穿不愁”、教育、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等标准。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人民幸福是三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十载如梭岁月,建市以来,三亚历届领导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做好民生实事,打造幸福民生城市。2016年,三亚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8325元增至3.1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444元增至1.34万元,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
“‘五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岛高铁三亚段、绕城高速公路、凤凰国际机场建成,学校、医院、文体设施日渐完善,沙地变高楼,菜地变商区,在三亚,我很自豪!”三亚市民王水秋感叹道。
回首30年,幸福感、满足感在三亚百姓间传递——
棚改户吕秀妹感激拥有了更舒适、更友好的人居环境。近年来,三亚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棚改安居”工程,以棚改之力提升城市品质,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熏陶;
中廖村村民黄菊金不再“看天吃饭”,收入更稳定、有保障。在“十镇百村”工程的推进下,中廖村导入优质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乐享“旅游饭”。
市民张芸境点赞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等优质医院陆续落地,菜篮子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惠及民众,社会治安逐年向好。
今年,三亚持续聚焦城市民生短板,发布《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2017-2021年)》,以“十大工程”切实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下决心拿出真金白银,大力度、大手笔推进民生工作,全力打造幸福三亚。
促发展:生态文明年年强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三亚在全国286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登环境友好型、绿色生产型、绿色生活型、健康宜居型四项城市榜单前十名。
“三亚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先天优势,中央、省委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极大支持,推动着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三亚收获生态好名声、好口碑,在三亚市环保局副局长王蓓看来,其实在情理之中。三亚设市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先进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然而,生态底子虽好,但缺少科学治理思路,生态路并非一帆风顺。1984年,三亚城镇化率仅为12.29%,城中沙地、沼泽地、菜地是常见景观。同时,在城市加速发展中,三亚也患上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白鹭公园不见白鹭,受人为干扰,水域生物链几乎断了。”三亚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林贵生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系列“双修”实践、“创文巩卫”探索稳步推进,全面治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治理全系统,下大力气对海岸带整治、河污治理、破损山体修复,构筑“山、海、河”生态系统;
治理全覆盖,喊停房地产项目兴建城市公园,49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居民共享环境福利;
治理全方位,三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出台《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管理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以法为剑呵护生态……
坚持走生态路,“自然圈”更热闹了。“海石”开花、海豚腾跃、蛙鸣虫叫、白鹭翩飞等成为鹿城名片,2016年三亚森林覆盖率达68%。今年10月,三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100条”,阔步探索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市打造。
“三亚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以最严格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三亚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三亚市长吴岩峻说。
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砥砺前行,鹿城奋斗不息。如今,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省第七次党代会,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三亚奋勇向前,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当好提高海南国际化水平、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排头兵。
三十而立,岁月如歌。三亚,昂首阔步向前进!
相关链接:
三亚30年的“三级跳”:从海南边陲小城到世界滨海旅游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