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蓄水量20亿立方米是怎么来的?
昨天清晨,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达到20亿立方米。
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蓄水量对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本市通过调水、节水、保水,多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使得密云水库在减少供水量的同时,增加蓄水、严保水质、涵养水源,为市民攒下一份可靠的“水家底”。
调水 29.1亿立方米南水进京
从1982年起,密云水库停止向津冀供水,专门保障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从那时起,它就有了京城“大水盆”的美誉,源源不断向城区输水。
“从1999年起,华北地区就进入了干旱期,密云水库也入不敷出。”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胡明罡介绍,为了保障城区供水,蓄水量甚至连续几年接近死水位。直到南水进京前,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一杯出自这里。
南水进京,是密云水库命运的转折点。
2014年底,长江水北上,替代本地水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截至昨天,进京南水达到29.1亿立方米。密云水库终于能“缓口气儿”,供水量迅速锐减,从2014年的6.41亿立方米,到2016年仅有0.7亿立方米出库。现在,水库日均出库量保持10万立方米的最低热备状态,累计减少出库水量超10亿立方米。
出库量减少的同时,一部分南水还被存储在密云水库,保障供水安全。
密云水库西南,一渠净水流淌,两岸柳枝仍青,这里是112公里的京密引水渠最末端。密云水库九级泵站的最后一级——溪翁庄泵站就静卧在山脚下,衔起水渠,将长江水泵入水库。
挑高十多米的泵房里,三台大型卧式离心泵正在运转。“我们就是利用这三台机器为江水加压,让其爬升53米进入库区。”泵站站长许征说,随着水位升高,输水隧洞逐渐深埋水面之下,“以前站在坝上,老远就能看到隧洞周围的水花。现在呢,每天有90多万立方米南水入库,水面却平得像镜子一样。”
自2015年7月,九级泵站投入运行,已经有3.6亿立方米长江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进行存蓄,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一增一减之间,密云水库蓄水量节节升高。
节水 年均节水超1亿立方米
北京的水资源严重紧缺,南水进京前,人均水资源量为200立方米,仅仅相当于国际水紧缺警戒线的五分之一。如此严峻的水紧缺形势下,本市统筹利用水资源,厉行节约,每年节水超过1亿立方米。
通州东南的姚辛庄村,森林葱郁,是东南郊湿地公园的一部分。然而仅仅在3年前,这大片的湿地、森林还是接天莲叶。每逢夏天,出产的莲藕一车车运往八里桥、新发地等农贸市场。
藕塘是农业耗水大户。去年秋天,通州最后3万亩藕塘清退,按照每百亩每年耗水5万立方米计算,这意味着每年至少节水1500万立方米,比7个昆明湖的水量还多。
近年来,本市陆续调减高耗水粮食作物种植60多万亩,新增改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多万亩,农业用水总量年均下降4000多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比例下降到不足20%。
在工业方面,通过产业调整、工艺创新、严控用水指标等方式,也实现了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介绍,2016年,本市再生水使用量已经超过10亿立方米,大型热电企业冷却水全部使用再生水,并提升循环利用率。
市节水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本市在GDP年均增长10.5%、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5%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年均增长仅0.6%。
保水 生态建设留住清水
每年汛期,密云水库上游的潮河、白河饱饮雨水。近年来,为了留住自然降水,密云区以生态修复、疏浚河道为主要内容,治理了84条中小河道,与此同时,以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截流治污、处理垃圾、发展绿色产业、减少水源污染为重点,建设了28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36平方公里。不仅留住了雨水,还实现了清水下山、净水入库。
“水量上来了,就更要保证好水质。”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环境监测分中心主任潘轲旻说,现在,监测频次加密到1周1次,水质始终维持在地表二类,符合饮用水源标准。
为保护这一池净水,密云区、市水务部门多年来付出了极艰辛的努力。
溪翁庄镇石马峪村在水库南岸,与库区相连的一座小岛上草木丛生,如同人迹罕至的原始野生林。而仅仅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有农家、有果园、有玉米地的普通农村田地。和它一样的库中岛,当年总共有94个。
有人烟、有耕种,就难免造成污染。密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下半年起,密云区就开始对94个库中岛进行清退,不但不能种粮种果,连人口也全部迁出,用于修复生态。沿着155米高程,水库核心区正在建设一道300公里长的围网,禁止游人进入。
2016年8月,密云水库管理处和密云区生态办、农业局、环保局等7个部门共同抽调90名执法人员,组建密云水库联合执法大队。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护水”,解决了多头管理产生的监管责任不明、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此外,不老屯、石城、冯家峪等密云水库周边7个镇还成立了1200多人的保水队伍,对库区230多个进出口实行24小时全天候看护。
老万家的保水故事
搬离故土、修建水库、多次转产……这大半个世纪以来,老万一家的生活,都围绕着密云水库打转。这一盆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成就着他们的新生活。
下午3点,47岁的万明泉轻摇着双橹,驾着暗红色的狭长渔船向着水面中央漂荡,为了保护水质,所有的渔船都是最原始的手摇船,往往需要划上2小时才能到达最适合下网捕鱼的地方。寒冷的天气冻得他脸颊通红,行至一处小岛,他望着水面,神秘地说:“这水下面,有我们的老村子。”
生于1970年,万明泉对库区中的故乡是完全陌生的。他只在父亲从小给他讲述的水库故事中,知道老村的大致位置。
他的父亲万景林现年82岁,是当时5.63万水库移民之一,1958年建水库时他20多岁。对那段岁月,老人至今无限感慨。“一辆马车就把全部家当拉出来了。”老万说,所谓全部家当,其实只是一家人的衣服被褥、粮食和少量财物。全村人扶老携幼,走了整整一天,才来到了现在的金叵罗村。“新村还没建,全靠金叵罗的人收拾出一间、半间的地方,拿来给大家伙儿们周转住。”一个小院子最多要住下四五家,等新村建好才陆续搬离。
刚放下自家的行李,村里的壮劳力们结伴一同返回,回到了水库大坝的修建工地上。“那时候没有大机械,全靠人工挑土搬石,咱这水库,是20万人用小车推出来的。一年拦洪,两年建库,这是咱自己创造的奇迹。”老万一脸自豪。直到1960年水库顺利落成,农民们又回归土地,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
新村耕地少,不少村民开始在水库内用网箱养鱼,养出来的鱼又嫩又香,卖得火热。1992年,已经50多岁的万景林便带着儿子万明泉加入到了网箱养鱼的热潮中,在水库内湖的大坝下面投放了4个5米见方的大网箱。“一箱能出万八千斤鱼,年收入两三万没问题。”刚刚20出头的万明泉即刻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生了娃,万明泉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爹妈岁数大了,以后养家的担子就靠自己了,凭这网箱养鱼的收入,养活五口人绰绰有余。
2002年一道政令改变了这条“富路”——北京市政府决定依照“饮用水源基地不从事人工渔业生产”的国际惯例,限期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彻底解决饲料沉积物及鱼粪对水质的污染,净化水库地区的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源。水库里53.3亩的网箱、65万公斤的网箱鱼全都不能继续存在了。
万明泉有点蒙,已经60多岁的万景林也跟着儿子一起犯愁,可是他也明白,养鱼确实给水源造成了污染。很快,万明泉想到了:养牛。那时候密云水库蓄水量约10亿立方米,只有这“一碗底”的水,曾经丰茂的水草全都裸露出来,库边就是天然的牛场。万明泉拿出养鱼时攒下的5万元积蓄,购买了30头肉牛。吃库边的野草养大的牛,销路特别好。到2013年的时候,他一年能挣个十几万,日子很宽裕。
让万明泉始料未及的是,2015年开始,随着南水北调补充密云水库,原先裸露的河床渐渐漫上了湖水,自己的“天然牧场”岌岌可危。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水库水质清洁,密云实行了更加严格的保水措施,一级保护区内中小规模养殖户全部清退,43个村全面禁养畜禽。
牛场正在清退范围内。老爹万景林此时已经年近80,但一点也不糊涂,1975年就入党的他劝儿子:“保护水源,这是国家划定的红线,碰红线的事咱们不做!”听了父亲的话,万明泉把最后一批肉牛卖掉,彻底告别了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牛棚。
不能养牛了,再去干点啥?为了安置这次清退养殖畜禽的农民,密云在库区组建了“保水队”,专门做保护水源的工作,万明泉第一时间报了名。各项条件都符合,很快就“上岗”成了溪翁庄镇政府的一名保水队员,看护着保水大队第七分站的一道闸门。开渔期不用上班的日子,持有密云渔政颁发的“渔民证”的万明泉就摇起他那艘红色小渔船,去水库捕鱼。
与此同时,镇里开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万明泉所在的荞麦峪村借着“荞麦宴”叫响了名声,节假日前来尝鲜的游客络绎不绝。万明泉一家也开起了民俗院,造型新颖的荞麦点心配上刚出湖的水库鱼,吸引了不少食客。如今,万明泉的小日子重新红火了起来。
老万一家是密云几代“水库人”的缩影,为了护水,他们做出了多次奉献,牺牲了个人利益。他们的根扎在水库里,那里有他们说不出确切位置的故乡;他们的茎攀在水库边,是密云水库曾经给了他们丰厚的馈赠;他们汲取这养分而生长的叶片,保护着这一汪清水,无怨无悔。
新闻链接
密云水库移民的三次迁徙之路
密云水库的三次移民历时近半个世纪。
第一次移民,始于1958年密云水库建库之初,为保证密云水库施工及拦洪,分两批搬迁了库区内65个村庄,进行清库。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搬迁并安置5万余人。
第二次移民,发生在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水位达到了153米,是自水库建成后水位最高的一年。库区“压宝地”(157.5米以下)大部分被淹,库边一部分村庄房屋进水,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因此,密云县决定将一部分村庄再次迁移到水库南部定居。从1974年到1976年,共有13个村近4000人迁往水库南部的十里堡、西田各庄。
第三次移民,开始于1995年。经过这几次移民,密云县90%的村都有移民户。水库总面积33.6万亩,占用耕地24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总面积的三成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水库周边地区的人口已严重超载。国务院决定将居住在水位155米以下和生活条件比较差的15000人搬迁出库区。1995年首批移民迁出,历时6年,从密云水库周围共分三批移民12484人到通州和顺义,另有2724人选择了投亲靠友。他们的住房条件比过去好,耕地、就业门路比过去多,特别是子女受教育的条件有所改善,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人口超载的问题也得到大大缓解。
新闻内存
密云水库档案
密云水库是华北第一大水库,素有“燕山明珠”之称。1958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首都北京生产生活用水开始趋紧,为保证首都供水,当年6月,水利电力部会同河北、北京有关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议,9月动工修建密云水库。提议很快得到批准。其建设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水库修建期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6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帮助解决重大决策问题。1959年9月10日毛泽东更是乘车到密云水库视察工作。
在设备不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20多万人的团结协作,1960年密云水库终于修建完工。设计时主要承担着四大功能——防洪、供水、发电、养鱼。
1960年至1981年,水库担负着为京、津、冀地区全面供水的任务。
1982年以后,为了缓解北京市用水紧缺的局面,经国务院批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主要担负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
1999年以来,本市经历连年干旱,设计库容43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长期维持低水位运行,自2002年起,北京削减了工业供水,密云水库主要负责北京市的城市生活用水。
到2014年11月,蓄水量仅为8.817亿立方米。当时,就连海拔最低的库中岛也露出了水面,渐渐地,荒草、林木在此落地生根。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长江水千里驰援,担负起城区七成饮用水的供水任务。
2015年底,密云水库反向输水工程正式启动,春夏秋三季,每天都有约100万立方米长江水经泵站提升,反向输送至密云,充实“水家底”。记者王可心
相关链接:
水库防护林美景如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