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仅遗存明万历年间的“观文成化”和“臣许子伟稽首敬祝”两块残碑。
明昌塔光永照琼州大地
永不泯灭
由于明昌塔地处琼州海峡之滨,又是海府地区最高建筑,文人墨客时常在塔内设席饮酒,登高远眺。因此,塔内墙壁上留下许多即兴提笔赋诗作文的诗句,幸运的是,这些诗作流传至今。
万历三十三年3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不顾六十高龄渡海来到琼州府城,访寻苏东坡曾在此住过的桄榔庵和白龙泉,又寻找觉范禅师的遗迹,结果都没寻到。晚上就寄宿在明昌塔院,期间他还写了《登琼州明昌塔》一诗:“大地浮香海,孤标涌梵幢。水天灵鹫现,窟毒龙降。日月悬空镜,乾坤照夜缸。望云弹五指,花雨堕虚窗。”憨山大师居琼期间,退休赋闲在家的礼部尚书王弘诲不顾64岁高龄,专程从老家定安县来到明昌塔,与憨山大师一同讲经论道,并赋诗一首赞美明昌塔的巍峨雄姿:“春深乘兴登此台,奇甸风烟四望回。五指云山皆北向,七星芒耀自东来。无边渺渺龙楼迥,海上溟溟蜃阁开。千载明昌逢泰运,伫看南极会中台。”有关明昌塔这座曾经的“琼州第一塔”的残骸遗迹虽然少之又少,但幸运的是,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文学作品完好保存至今。
民间对于明昌塔的记忆也有迹可寻。天涯社区网友“iamgoodspeed”的母亲是夏瑶村村民,通过母亲的回忆,该网友介绍,大跃进时期拆明昌塔主要是为了取砖头盖生产队的猪圈,而且并非完全拆除,仍保留有第一层底座,里面还供奉有菩萨,有一些僧尼在里面修行。直至文革时期,这些僧尼才被迫还俗离开,明昌塔也被最终拆除。夏瑶村村民小组组长周来标告诉记者,至1980年代初期,明昌塔遗址处,仍可明显地看出有大堆的砖头条石等残存。
现今位于美舍河与国兴大道交界处附近,有塔光社区和塔光农贸市场等以“塔光”命名的地点。“应该跟当时的明昌塔有一定的关系。”海口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了有关“塔光”的民间传说:五月初五,塔顶佛光四射,海上历历可见,仿佛导航灯塔,当时的远海近港,周边航船,也都以此塔为航标,“塔光”一名就由此而来。
关于明昌塔的记忆,在夏瑶村里,鲜少听到。夏瑶村村民小组组长周来标介绍,除了有限的文字和图片,仅存的残碑,还有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昌塔越来越无人问津。不过,在大悲阁,庙中的志愿者听闻记者为打探明昌塔而来,似乎并不觉稀奇。志愿者告诉记者,曾有游客代替家长老人前来,并向他们讲述了老人与明昌塔的故事:日军入侵海南之时,老人为躲避敌人的追杀,曾经与夏瑶村周边的村民一同躲进明昌塔,也因此幸运地躲过敌人惨绝人寰的杀戮,最终活了下来。迄今,老人仍然感激明昌塔的救命之恩。
海口市五公祠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他存于手机中的一张珍贵图片,图片中,五公祠与明昌塔遥遥相望,图片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海南第一楼”。他介绍,重新修缮的五公祠就或多或少参照了史料中的记载,例如把原本的红色宫墙换成了白色,最大化地恢复了其原本的面貌。不过令人惋惜的是,与当时的“海南第一楼”对望的“琼州第一塔”明昌塔却早已不复存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明昌塔没能屹立至今,但美舍河畔的这座“琼州第一塔”却在它短暂的生命里,伴随着缓缓流淌的美舍河,在琼州大地留下了永不泯灭的塔光,为一代琼州人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