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智慧法院”给山城带来哪些变化
□ 本报记者 吴晓锋
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法院工作报告时提出“建设智慧法院”。
从美国的“案卷电子化”,到我国的“电子法院”数字化发展,再到如今的“智慧法院”,中国法院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并居世界前列。
之后,全国各地的“智慧法院”探索实践如雨后春笋。
有一个地方,居西南一隅,却在“电子法院”和“智慧法院”发展阶段均勇立潮头,它就是重庆。
两年前,《法制日报》记者曾探访重庆法院数据云中心。
两年后,重庆法院在此基础上以“类案智审平台”为突破口,“纠纷易解平台”、“全域立案诉讼服务”相继试点开来,掀起了新一轮“智慧法院”建设的浪潮。
今年7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荣获全国电子政务“智慧法院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再次深入重庆多家法院,对“智慧法院”建设进行调查采访。
重庆市高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杨临萍说:“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在便利当事人参与诉讼、规范司法权力运行、辅助法官裁判、引领实现规则之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正逐步发挥。”
“类案智审”直入电子诉讼核心
近几个月,建设银行重庆分行诉讼代理人宋翠林发现,一个代理律师占用一个窗口半天批量立案的现象再也没有在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出现了。
这要归功于与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同时试点的“类型化案件智能审判平台”,在该平台,大量的信用卡案件可以网上立案了。
“类案智审平台”可以通过对类型化案件要素的智能分析提取,在立案、庭审及裁判全过程发挥作用,为提升审判工作质效提供智能化帮助。
基于此,重庆市高院将建设“类案智审平台”作为“智慧法院”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突破口。由于法律关系相对单一、实施明确,且人工智能可在立案、审理和裁判等各阶段快速得到深度应用,信用卡案件成为适用智审平台的第一步。
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长江上游重要的金融中心,渝中区辖区银、证、保市级金融机构占全市60%以上。
近年来,信用卡案件占渝中区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的比例高达37.5%,且仍在持续上升,成为化解人案矛盾必须首先解决的“拦路虎”。正因为这一原因,渝中区与新兴的金融机构汇聚地江北区同时展开试点。
记者在渝中区法院远程立案工作室见到了前来自助立案的宋翠林。工作室连接外网,供诉讼代理人免费使用。
熟练地打开重庆法院公众信息网,宋翠林点击金融案件智审平台的入口,登录了建行重庆分行的账号。在填写原被告等案件基本信息后,系统便自动生成起诉书。
随后,在依次扫描上传起诉状、证件及证据材料后,几分钟的时间,宋翠林代理的第一个案子就完成立案。
成功立案后,案件便自动进入法院内网的审判管理系统。
庭审阶段,智审平台智能庭审版块可自动识别当事人录入的起诉要素,包括信用卡及持有人基本情况、欠款情况等庭审确认要素。
“法官对相关要素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点击确认即可一键式自动生成裁判文书。”渝中区法院研究室主任陈晓红现场演示。
到这里,“智慧审判”还没有结束。平台搭载的裁判预警板块会自动发送本案与同类案件一般审理结果的偏离度,帮助实现科学合理裁判。
试点初期四个月,渝中区和江北区法院依托智审平台受理信用卡纠纷案件4589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27.94天。
目前,两家试点法院已全部实现信用卡案件网上立案。
在信用卡案件智审成功试点的推动下,沙坪坝区和南岸区法院关于工伤认定案件智审平台试点已启动,巴南区、江北区、渝北区法院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智能审判系统已开始试行。
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马登科教授认为,电子裁判辅助生成系统是智慧审判的“牛鼻子”,重庆法院系统以“类案智审平台”建设作为新一轮“智慧法院”建设的突破口,直入电子诉讼的核心,其探索意义和示范价值不言而喻。
“纠纷易解”让调解不再来回奔波
今年7月,因交通事故纠纷,李某通过网络在“纠纷易解平台”申请调解。没想到,不仅不需往返于调解机构和法院,李某在几天后就拿到了26万余元的赔偿款。
今年7月,重庆市高院搭建起以“数据共享、机制共建、诉调对接、纠纷易解”为核心的“纠纷易解平台”,并率先在合川区法院试点运行。
在合川区法院,负责平台建设的第三人民法庭庭长池海为记者演示了平台操作流程。
记者看到,与“类案智审平台”相似,“纠纷易解平台”同样设在重庆法院公众信息网。点击进入后,系统设有当事人和调解员两个入口。
池海录入模拟的纠纷信息进行登记申请后,系统智能评估推送相似案例以及处置建议供参考,申请人可以随意选择合适的调解员,进入预约调解程序。
保险行业专业调解员朱治国正在合川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调解一起交通事故保险纠纷。他首先在平台对当事双方基本信息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了登记。
随后,朱治国与当事双方在线上进行视频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被申请人王某向申请人杨某一次性支付6780元,并约定不再发生纠纷。
记者看到,调解协议也不再需要调解员拟定,系统自动生成了调解协议书。之后,平台将确认申请书一键推送至法院,由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当然,如果前一流程不能化解纠纷,征求当事人意愿后,易解平台将当事人信息及诉求、证据资料等直接流转至法院立案办理。”池海说。
在速调之余,和谐的用户体验成为平台建设的核心。平台通过建立参考案例库、诉调时间费用等成本要素计算,引导当事人结合自身争议焦点、比较调判案例、预估案件结果,自主选择最为适合的纠纷解决方式。
目前,平台已与重庆市司法局主导的“巴渝和事佬”等调解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纠纷易解平台”在合川区法院运行两个半月以来,通过平台分流调解纠纷329件,约占该院同期受理民商事案件数量的10%,平台结案平均周期仅7天。
合川区法院院长谢宝红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尝试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网上调解,实现人机自动智能对话;还将根据工作需要与矛盾纠纷综合调处系统、仲裁机构和公证机构进行衔接,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全域立案”让数据跑路节省人力
2017年7月17日,重庆大山深处的“溜索法官”出现在央视《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问》中。他们是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法庭的法官,著名的地质奇观天坑地缝就在其辖区。
由于辖区山高坡陡,谷深路遥,这群法官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山路上,出门办案不时需要坐溜索,“溜索法官”由此得名。
这就是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辖区的代表,也是重庆这个西部直辖市除主城区外的周边大山区的缩影。如何让数据多跑路人力少跑路,成为重庆“智慧法院”建设中势在必行的环节,将司法活动中的“天堑”变成“通途”,为群众提供便利,为法官减负,提高司法效率。
今年9月,重庆市高院决定将“全域立案”试点放在重庆市二中院辖区。
重庆市二中院副院长王剑波介绍,当事人在二中院辖区所有基层法院以及乡镇法庭,均可提交向辖区内的同级任何一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相关材料,不必因案件异地审理长途奔波。
记者在万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见到了前来立案的向某,因为产品责任纠纷,万州人向某准备将巫山某超市起诉至法院。
收案后,万州区法院立案法官将当事人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并扫描其提供的基本材料,随后发送至巫山县人民法院。与此同时,巫山县法院立案法官查看案件信息及电子卷宗,审查是否能够立案。
经审查,向某提交的材料符合立案条件,正式立案。随后,巫山县法院制作相关文书并电子签章,发送回万州区法院。万州区法院查收并打印后送达在现场的向某,向某随即在送达回证上签字,立案完成。整个过程仅仅过了十几分钟。
向某告诉记者,若到巫山县法院立案,长途劳累不说,来回至少请假一天,还要加上往返的路费。
重庆市二中院院长张立说,目前,刑事案件远程视频庭审已经在部分辖区看守所实现。下一步,包括远程文书送达、远程案款发放等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的功能,将会不断接入功能端口,最终形成能够不断满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司法需求的“全域诉讼服务系统”。
□ 观点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杨临萍:
面对已经来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智慧法院”建设已不再局限于构建信息化业务流程体系,实现审判业务、审判管理网上办理,而应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这三个新一轮信息化的标志与核心技术,实现与司法运行机制的深度融合,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型“智慧法院”建设格局。
面向未来,重庆法院将以大数据为基础,重点从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与互联网司法两方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重点是提升类案智能专审平台的质量与数量,互联网司法的重点在于推进互联网在线审理。一是将依法保护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中的新业态新权益,二是将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三大诉讼的全面适用,三是将形成大数据、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方法体系,四是要推动特定类型纠纷的互联网在线审理。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黄良友:
“智慧法院”建设下一步亟待重视三个问题:一是系统安全问题。这涉及如何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侵入,如何确保法院所使用系统稳定运行及数据不被非法窃取、篡改和删除。为此,应加强设备和技术投入,开发专用的软件和系统,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确保“智慧法院”安全稳定运行。二是法律依据问题。要通过修订法律和制定司法解释,为“智慧法院”的运行和网上诉讼程序的适用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三是社会公众接受度问题。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社会公众尽快了解和接受网上诉讼程序,愿意通过“智慧法院”来解决纠纷。
相关链接:
重庆武陵山区步入最美时节 五彩林犹如“调色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