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远不近在七里 千古流芳仙人峒
▲仙人峒旁的道博龙湖风景优美。
海口网11月30日消息(记者 梁冰)“水清、岸绿、景美、民乐”,今年以来,海口加大治理力度,美舍河再现昔日美貌。在美舍河湿地公园,市民和游客三五成群,或自在漫步,或小憩驻足,处处洋溢着祥和美好。凤翔湿地公园旁的道博龙湖上,偶有白鹭掠过湖面,泛起一阵涟漪。海口迈瀛村村民们时常开玩笑称它们“惊扰了不远处的‘仙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道博龙湖旁,有着一处历史悠久的“仙人峒”。
前一阵子,位于迈瀛村境内的仙人峒前,经常能见到考古学家们忙碌的身影。记者了解到,大约几个月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文物局等有关单位联合开展了对仙人峒的考古发掘工作,日前,考古工作告一段落,有关仙人峒的故事也由此一一向世人娓娓道来。
神秘仙人峒揭开面纱
迈瀛村仙人峒在《琼山县志》标示的巷屹山最高点的下方,位于海口市凤翔路南边约300米处,地处迈瀛村的北边,道博龙湖的东边。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里有关于一处为“紫霞洞”景点的记载:“琼州治南二里苍屹山之北有紫霞洞。洞口一石版题曰: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七里。壁间复有盘龙屈曲,自何起伏八篆书。郡人产子者,多镌名石上,以朱涂之,谓可得长命云。”也因此,有不少后人认为,紫霞洞即仙人峒,对此,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原副教授、从小生长在迈瀛村的村民李列山表示,仙人峒并非紫霞洞,迈瀛村境内确有紫霞洞,但并非与仙人峒为同一处。
在李列山的带领下,记者穿过迈瀛村的羊肠小道,来到了一处豁然开朗之地,平地上,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仙人峒就坐落在李列山家的屋后,不时还有村民在此作业。现场,考古警示牌立在一边,因为考古需要,工作人员把峒口前的几十平方米平地下挖成凹地,石壁的氧化程度展示了原本地面的高度,可见光挖掘工作就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仙人峒附近,除了村民的菜园之外的地方,杂草丛生,碎石遍地。为了防止附近的孩童误入峒中,考古人员还用网布把峒口遮盖起来。
李列山介绍,仙人峒中有巨岩陡壁构成一间庞大的石室,根据祖辈的口口相传,石室内还有天然石床、石凳。石床旁边有一石平如板,上刻着:“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在七里”的偈语,但是究竟说的是什么,千百年来,历代无数人为此而绞尽脑汁,始终无人能猜透这句偈语的真正所指。迈瀛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或许这与古代的藏宝图有关,又或者是一处风水宝地的所在,但也都无从考证。“以仙人峒为龙头,苍屹山向东蜿蜒到现在海南省老干部疗养院附近,另一脉向西延伸,经过石塔村北边到大样村附近,两个方向都大约七里。”李列山认为,这可能是“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在七里”的真正含义。
“仙人峒最有价值的,是这几个大字。”顺着李列山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石室仙踪”几个大字,尽管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依旧清晰可见。字体较小的上下额题名已模糊不清,因为没有攀岩的条件,难以辨识字样。李列山告诉记者,石壁上刻着的,有“万历庚戌春”、“温陵邓钟书”等字样,由此可以推断,此石刻应为明万历年间广东琼崖副总兵邓钟所刻,时间为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另一处石刻位于石壁左上角,为竖款“瀛惠庵此界”五个大字。瀛惠庵是邓钟在峒前创建,今日已无迹可寻。此外,石壁上还有大量排列整齐的钤章式人名题刻:“陈石佑、余石保、何石生、李石成……”为仙人峒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关于这些石刻人名的说法,海口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科长蓝春宝说:“可能是祈福之意,祈求神灵庇佑平安吧。”据他猜测,这是当地人向仙人峒祈子或祈求像石头一样平稳长命的当地风俗或远古石崇拜的延续。而石壁上竖刻着的“瀛惠庵此界”五个大字,也有一番争议。李列山告诉记者,他认为,此处的“此”应为“北”字,之所以有这种判断,是因为曾经还出现过另外一块与之对应的“瀛惠庵南界”的石碑,村里不少人都曾见到过,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该石碑早已不知所踪。李列山说,“瀛惠庵”的遗址就在仙人峒前,也就是因为考古而下挖的这一方凹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