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在发清洁猪舍。
海口网12月1日消息(记者黄晖 通讯员刘平 摄影报道)11月30日下午,当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见到潘在发时,他正在猪舍里喂养自己的60余头猪,忙得不亦乐乎。不到十分钟,猪圈便被他冲洗干净,麻利的速度令人叹服。看着猪圈里争相抢食的肉猪,潘在发用手臂擦了擦额间的汗水,露出憨厚的笑容。
潘在发是海口美兰区三江镇江源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世代以务农为生。潘家共有7口人,大哥因眼疾早已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常年疾病在身,每个月至少前往卫生所打针就诊3次;他与妻子还抚养着3个女儿,最小的女儿目前仍在幼儿园就读,其余的刚读小学。“以前就靠种地养家糊口,‘威马逊’时10多亩橡胶和瓜菜都被打倒,没有收成了,连小孩上学的钱都没有,求着亲戚借。”
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更要面对抚养众多孩子与赡养老人等压力,贫困的帽子一度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压得喘不过气来,“感觉这辈子都看不到希望。”回忆起过往的艰辛,潘在发一度哽咽,说不出话来。
2016年年初,当政府扶贫工作人员上门来了解潘家的情况时发现,一家人的生活比想象的还要艰难。“一家7口人住在只有10多平昏暗潮湿的破旧瓦房里,屋顶也是漏水的,几个孩子连件干净衣服都没有;木板床一坐上去就‘嘎吱’作响,摇摇晃晃,像随时要散架。”三江镇驻江源村扶贫挂点干部郑声裕告诉海口网记者,当核实潘在发家的困难后,镇里决定将其列入精准扶贫户,对其全方位帮扶。“由于有过养猪经历,2016年6月镇里决定扶持他3头母猪。发现他确实在用心打理,母猪没几个月就生了十多只小猪仔,有了成功的苗头。”郑声裕说。
郑声裕介绍,在发现潘在发对养猪的热爱和脱贫的迫切需求后,镇里根据政策在去年9月、11月又分阶段扶持了潘在发共22头猪。“不仅如此,我们还陆续出资为他修筑了猪舍、沼气池,购置了发电机并补贴了部分饲料费用。”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养起猪的潘在发眼里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与妻子一有时间就往猪圈里跑,打理着这方小天地里的所有细节。喂食、冲洗、打针……只要是有关猪圈的大小事他都干劲十足,手把手亲力亲为。
潘在发在猪舍里给猪喂食。
然而潘在发还是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当自家部分猪出现厌食、发炎等病症时,潘在发却无计可施。“不单单要政府帮扶,我自己也要想办法科学养猪,这样才能脱贫致富。”意识到这点的潘在发主动联系畜牧专家上门到猪舍为他答疑解惑,并在专家的帮助下学习如何为猪“看病”“治病”。同时他还利用农闲时间为自己“充电”,与村里其他养猪村民交流请教,镇里组织的农技培训班和电视夜校他一场都没落下。“学得多懂得多,只要肯付出,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潘在发说。
在潘在发的悉心照料下,猪圈的规模日益扩大。猪的数量从十几只壮大到五六十只,第二间猪舍也盖了起来。潘在发成了村里有名的“养猪能手”之一。今年4月,他与妻子将其中18头猪卖掉,进账了26700多元令夫妇俩喜出望外。“就在前几天还卖了8头,赚了快1万6呢。”潘在发开心地说。
利用养猪挣来的钱,潘在发不仅还上了从亲戚处借来的子女学费,还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层楼房并于近日搬进了新家,孩子也上了社保,老人也参加了医保,极大减轻了生活负担。潘在发一家将于年内彻底摘掉“贫困帽”,搬进新家的一家人再也不用“蜗居”在昏暗狭小的瓦房里。
“做梦都想不到能住进楼房!”潘在发82岁的老母亲符爱英激动地拉起镇政府扶贫工作人员的手,邀请大家走进新家参观。“感谢党和政府帮助!”老人的眼里泛起了激动的泪光。
谈及来年的计划,潘在发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到现在靠卖猪挣6万多了,争取明年卖10万,再盖一层楼!”潘在发笑着说。
相关链接:
为贫困、低保户免费体检 海口琼山区医疗扶贫慰问下乡
海南对建档立卡贫困生补助伙食费和学习生活用品费 初中生年补2900元
不让“病根”变“穷根”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次均诊疗费用下降
海南省已建成273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