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 系统 创新 科学
智慧引领新时代海口治水之路
新时代,海口治水如何续写生态新篇章,这座滨海城市一直在上下求索。
11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海口开幕,围绕“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优化水系统、保障水安全”,业内大咖纵论水生态的创新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天下午的城镇水务综合论坛上,多位国内水务专家把脉海口治水,从生态、系统、创新、科学四个关键词,为海口百姓创造美好生活建言献策。
生态治水
美舍河树立城市修复典范
“坚持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以最难治的海口市美舍河为示范全面推进水体治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俞孔坚说,美舍河治理将“大脚革命”理念贯穿治水全过程,生态治理系统施策,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先进经验可有效“复制”到其他水体治理中。
美舍河是海口市的“母亲河”,全长约23.8公里,穿城而过。海口通过科学治理、成本控制、社会共治、机制创新,变过去的“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历时9个月,在3.5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弃场之上,建成1.4万平方米、全国最大功能性八级梯田人工湿地,初步实现了“水清、岸绿、白鹭飞”。
“海口创造了水净化湿地示范。” 全程参与美舍河治理的俞孔坚表示,正是深入应用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技术模块,建立起高效、复合功能的实地净化系统,将严重的污染水体或中水水质提升为地表水标准III类:每公顷每天净化800吨水,为处理中国75%地表污染水体,提供一个可复制、大面积推广的范例。
俞孔坚介绍,和河道硬化渠化的治理方式不同,美舍河治理中建起了多处浅滩、湿地,在河滩上种植本地大叶油草,还在河中种植红树林,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城市内河成功种植红树林。按照这种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进行治理,花钱不多,却有更好的效果,在最近多次的强降雨中,美舍河沿岸积水比平时少,退水也比平时快,河岸经受住了考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为海口治水成绩点赞。他认为,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新时期治水要树立科学的黑臭水体治理理念,努力将“黑水”改善为“绿水”,使“绿水”更“清洁”。
侯立安注意到海口水环境不断向好的趋势:2016年海口市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国控断面、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为100%,典型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目前,全市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优良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系统治水
加快建设绿色海绵城市
海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引起侯立安特别关注:年平均降水量168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的雨日150天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引发超强、超密、超长的降雨,易导致内涝频发。近期的一场强降雨,让海口多处长期积水,陷入“看海”境地。
侯立安建议,要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低影响开发的经验,结合降雨分布特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他表示,海南和海口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3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2017年7月,《海口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总体目标是通过蓝绿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管网系统完善、面源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海口海绵城市建设。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邵益生认为,必须要认清目前城市建设中的不容忽视的现状: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做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为此,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邵益生介绍,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成为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系统治水需要体系性的技术支撑,而且要以系统规划为前提。城市需要统筹制定,包括水资源、水系景观、供水工程、节水用水、再生水利用、等在内的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
侯立安认为,城市治水,要健全长效的治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同时要依托“河长制”,充分借助行业专家的智慧,建立“河长智”,实现“河长治”。他介绍,目前,继海南全面推行河长制后, 2017年6月,海口市印发《海口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将全市195个水体列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其中江河类36个、沟渠类24个、湖泊类6个、水库类129个。创新采用“PPP+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治水模式,按照“一河(湖)一策”对各水体进行全面治理,并长效运营15年。
创新治水
PPP模式撬动共治合力
治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如何破解资金难题成为热议话题。候立安介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需要大量的经费,今后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黑臭水体的治理模式。据相关环境平台测算,到2020年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超过7000亿元规模。因此,创新先进的治理模式提上日程。
国家高度重视推动水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2016年1月,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提升行业实力,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托管运营日益成为受企业青睐的第三方治理运营模式:由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以物业管理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日常运行管理及技术服务,业主负责向专业化运营公司支付相关费用。该模式应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侯立安重点介绍了污水治理PPP模式,其中,海口的做法值得关注:2016年,海口市推出6个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涉及海口市城区五个区(含一个经济开发区)31个水体的水环境整治,包括城区17个黑臭水体,治理的总投资约37亿元,以PPP模式运营,预计年服务费5.3亿元。
他建议,要建立河道大数据信息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深入解析河道数据库信息,利用卫星遥感、智能传感系统、无人机等,对一定区域内的河道进行监控,精确排查跟踪黑臭水体;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信息采集和河道监控系统平台,实现河道基本信息、监测数据及公众监督的融合。
治水需要创新技术应用。要强化膜分离机理研究,目前膜技术在净水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多,但膜分离机理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也较弱,今后应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新型膜材料的开发。同时,深化纳米技术适用性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和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已有应用,今后为了拓展纳米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空间,纳米材料菜生物影响的研究仍需加强。
科学治水
因地制宜重构和谐水环境
“作为治水对象,黑臭水体暴露出城市的短板,臭在水中,病根在岸上。”与会的北京城市排水集团董事长林雪梅告诉记者,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治水,将水体治理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用心用力为市民游客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我们要将首都治水经验,全部带到海口来。”林雪梅说,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是海口水体治理的重要参与方,正在有序实施福创溪大排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打造精品治水案例。
该项目长8.15公里,其中5.85公里位于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福创溪,福创溪中游2.3公里位于美兰区灵山镇,治理前水体没有生机,富营养化严重,岸边黄土裸露,垃圾围河,深受当地百姓诟病。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联合合作企业在项目实施中,多措并举,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恢复河道生态,强化河道保护,统筹实施河道清淤、截污管网、生态边坡建设、底质改良及微生物系统构建、下河污染物强化处理、水体臭氧、水生植物系统构建、水生动物系统构建、景观建设、水质监测与检测系统建设等。经过数月的施工,福创溪重现水清岸绿景象,环境优美宜人。
如何推进海口治水再上新台阶?“生态引领,科学治水”是林雪梅等专家共同的建议。如通过面源污染控制、电源污染控制及生态拦截,减少岸上污染物入河,同时结合项目管理、检测及技术集成,实现污染物减排。此外,因地制宜采用生物生态综合技术,该技术兼具水体净化、消浪护坡、创造生物生息空间和美化水源景观的效果,通过消化内源污染,达到消除黑臭并提高水质的目的。
据介绍,海口要树立控源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水经济等理念,创新治理模式,建立水环境质量改善综合技术体系,以规划、管理、法规为基础的长效管理体系。城市黑臭水体大多需要采取人工强化处理的措施,才能使水体由黑臭阶段逐步过渡到藻型浊水稳态阶段。单一依靠某种技术是难以消除黑臭水体的,必须因地制宜,根据黑臭水体自身的特点,采用以物理、化学、生态相结合的复合技术,消除黑臭水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 曹马志
(海口网12月1日讯)
相关链接:
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引领治水新浪潮 博览会成“智慧水务”交流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